旗袍
旗袍是一種華人女子的傳統服裝,始於大陸時期上海女校的制服,當時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1]。旗袍因其代表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形象而受到歡迎,並由上海開始流行到全中國,成為當時中國都市婦女的主要服裝,至今仍為上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
旗袍在上海上流社會非常風行,這股風潮還傳到了香港,最終成為代表中國女性的現代服飾。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旗袍重新流行於中國大陸。
目錄
淵源
旗袍中的「袍」與清代旗裝中的「袍」沒有直接淵源關係,女式旗裝便服一般稱為「襯衣」或「氅衣」,很少有被稱之為「旗袍」的情況。到了清末,滿漢服裝之間的區別已很模糊,在民國初年女性穿袍的情況亦極不普遍。自清代以來,「袍」向來不是普通漢族女性的日常服裝,在上海只有旗人和少數人穿用,但由於男子的普遍使用,當時的人們對袍並不陌生。民國初年採納旗袍的社會群體鼓吹男女同權,她們希望通過旗袍摒棄過去婦女上衣下裙兩截穿衣的習俗以改變中國女性的弱勢群體形象,更想在稱呼上還是在式樣上都取得和男性一樣使用袍的權利。
特徵和演變
現代旗袍特徵為:立領;收腰;盤扣;腿部兩側開衩,可以有袖或無袖。下擺最長不遮蓋腳面,最高在膝上(部分旗袍可只蓋着下體)。旗袍在各個年代開叉的高低和女性想表現性感無關,只因為潮流而變高變低,目前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流行開高衩。面料仍以絲綢或棉麻為主,亦有用高檔化學纖維混紡。
旗袍簡潔明朗的線條、豐富多姿的款式、質地輕柔的面料,襯托出風流女性的優雅、柔美、典雅、嫵媚。
國際流行
1933年,華夏旗袍曾在芝加哥世博會上獲銀獎。
2010年,上海世博會組委會曾定製了60套緙絲旗袍作為中國政府贈送各國元首夫人的禮物,每件價值十萬元[2]。
一些外國駐上海總領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參加慈善義演。外國遊客到上海的第一個節目常常為訂造旗袍,他們視旗袍為華夏元素的代表。
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瑞典女運動員選擇華夏旗袍款式服裝出場,超過10位各國奧運冠軍要求做一件中國禮服——旗袍用於自己的婚禮。
一些歐美明星在公眾場合穿旗袍以為自己添加異國情調,當中包括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和濱崎步等,好萊塢巨星詹妮弗·洛佩茲、英國超模姬·摩絲、妮可·基德曼、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和席琳·迪翁的旗袍風采更可以證明旗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視頻
旗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服飾文化】上海舊時女學生引領的時尚——旗袍 Cheongsam ,搜狐,2017-02-18
- ↑ 現代旗袍, 中安在線,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