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娘出門前儀式

新娘出門前儀式
圖片來自berrywed

新娘出門前儀式漢字文化圈傳統婚禮中新娘出嫁前在家中進行的儀式。常見的有祭祖醮禮拜謝下婿奠雁辭親。新郎到女家迎親前後,新娘家中都有不少儀式進行,有些是新娘獨自進行,有些則是新娘和新郎一同進行。

中國民間傳統婚禮中,除了以上所述之習俗外,還有一些特有的習俗,是部份地區所有。

目錄

偷富

一些地區男方迎親賓客於送親宴上要伺機「偷」女家一樣小物件如酒杯、壺蓋、筷子之類帶走,叫 「偷富」。待女家送客到男家,在婚宴間也要「偷富」,等回門時雙方再交換所「偷」之物。

摘果

沁陽等地招待迎親者要用四盤糖果,以示新郎「摘果」之意。

蹲女婿

部分地區親迎時時酒宴、祭祖、及藏鞋婚俗禮儀結束後,需先送新郎到門外轎中靜侯新娘上轎,此俗傳為考驗新郎之耐性,實為讓女方眾鄉鄰認識新郎。

請新郎

新郎家的迎娶隊伍過了討要開門利市的這一關後便可進入新娘家裡了,但花轎不得入內,還須停放在新娘家大門外。這時會請新郎:女方開門後會派一名好命男童手托茶盤向新郎奉送兩枚桔子或蘋果,寓意吉祥或平安(根據地區而異,一般南方獻桔子,北方獻蘋果)。新郎下轎或下馬後受禮,之後須賞此童紅包感謝,謂之開門禮,所以請新郎這一婚俗又稱開門禮

送親宴

送親酒又有許多不同稱謂,例如別親酒、別親宴、送親宴、開面酒、起嫁酒、離別宴等。送親宴上新娘要吃離母飯(又稱上轎飯),寓意勿忘哺育之恩。但有些地方的婚俗是新娘吃離母飯只可吃一半,以示出嫁後也要有餘錢留給娘家。 有些地區在男方迎娶隊伍進新娘女家後,女方會引其至專門招待他們的房屋內擺宴款待。

閩南地區則有新娘出嫁前吃飯籬肉的習俗。

新娘沐浴

中國一些地區有新娘穿婚衣上轎前需沐浴之婚俗,為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種象徵吉祥的花草泡水沐浴。更有些地方的新娘在沐浴後,要坐在浴盆里吃下兩顆熟雞蛋,以祈婚後產育順利。

新娘穿婚衣

傳統上新娘喜娘、伴娘的協助下穿上新娘服,準備出嫁。

壓腰錢

壓腰錢之用意和揣懷錢相同,兩者之不同為壓腰錢是新娘娘家為新娘準備的,而不是男方所贈。壓腰錢不是嫁妝。家境貧困的新娘家於婚禮後會把壓腰錢取回,壓腰錢之用意純粹為討個吉利,其作用可由揣懷錢代替。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新娘母親須親手為將上轎出嫁的女兒系上一條紅腰帶,腰帶里塞着錢。[1]另外,在中國南方地區用於傳統中式婚禮的壓腰錢也指親迎時,新郎到新娘家後,新娘父母給新郎的紅包。

戴絨花

新娘上轎前要戴上簪花,多為一朵絨花。此俗源於民間傳說楊貴妃鬢角有顆小痣,常戴鮮花以遮掩,民間遂仿效成俗。由於鮮花易枯,遂以絨花代之。絨花編吉祥之物,如麒麟送子之類。此乃民間借用名人故事以祝福新娘。 閩南地區,新娘則髮上會插一對紅色的人造花,俗稱春仔花,也添上稲穗一對,有避邪作用,也象徵開花結果,多子多孫。 有的還加上茉草、海芙蓉的植物,也是避邪保護新娘子。

戴金飾

女方親友除了禮金實物,也有額外贈贈新娘金飾之習俗,一般於訂婚宴上贈送,如婚禮為一日完成時而無訂婚宴,則提前贈送。新娘上轎前要戴上女方親友所贈的金飾,也須在婚禮上全程佩戴所贈金飾,直至入洞房後方能摘下。而這些金飾均為新娘的私房錢,而不是嫁妝。贈金飾最重要的原則是所有金飾大小必須相近,其原因是避免親友尷尬:如金飾大小不一,賓客們便可一眼看女方出家境不佳的親友買不起大件金飾贈與新娘,婚宴上閒談之中得知是誰的話就會讓家境不佳的親友難堪。因此,所有所贈金飾大小必須一樣。家境殷實的女方親友如想多贈金飾,可增加金飾件數,或於金飾上精工細琢下工夫,如金手鐲上的雕刻。因為金飾雖因精工細琢而價格大大高於其他同等大小的金飾,但鐲上雕刻為細節,賓客們無法將每件金飾都捧在手中從頭到尾詳細觀測。金飾大小一樣不會像大小不一時那麼直觀,能避免親友的尷尬。此俗反映了傳統中華所崇的和諧美德。除了在婚禮現場增加喜慶的氣氛,金飾還有祝福新人的寓意:例如金耳環象徵有子有孫,開枝散葉。金項鍊或吊墜常為花式樣,如牡丹或蓮花,寓意吉祥。一對黃金龍鳳鐲則祝福新人龍鳳呈祥、情比金堅。各地婚俗不同,新娘戴金飾的規則也不一樣,絕大部分地區新娘只須從每戶親友所贈金飾中選出一件佩戴即可,但現代嶺南地區新娘則須將所有所贈金飾戴上,才算尊重贈金飾的親友,但如此佩戴大量金飾也引發了炫富爭議。

蓋紅巾

即為新娘蓋上蓋頭:即蓋紅巾。唐朝之前的婚禮上,新娘會以團扇遮面。蓋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僅遮蓋頭頂用以避風,至唐時演變成帷帽。到南宋時,婚禮上使用蓋頭就已定製,揭開蓋頭也成為一種儀式。新娘入洞房後才能由新郎家福壽雙全的女眷,婆婆或新郎本人揭開。自明朝起,蓋頭定製為紅色,而蓋頭又稱障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