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車站
- 自蘇澳新站起算62.9公里處,往北距離太魯閣國家公園3公里,往南距離花蓮市17公里,最初因反映了民眾意見,台鐵才准許在新城後方加上「太魯閣」三字,但後來因有民眾投訴太魯閣站竟沒有太魯閣號停靠,後來台鐵才決定每天增停兩班太魯閣號,但現在已減為一班,目前主要停靠自強號、莒光號、普悠瑪號、區間快車及區間車。
- 依據200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本站到站列車播放太魯閣語。
構造特色
- 因交通部推動台鐵花東車站改造,花蓮新城車站於2016年完工,車站建築以「門」戶意象為設計理念,形塑本站為進入花東縱谷平原及太魯閣國家公園之入口。
- 配合設置公共藝術作品2件,於太魯閣之美的藝術展演上,由有「臺灣博物館照明設計」、「賓士汽車高雄展示中心照明設計」等作品的羅伊真照明設計師進行燈光規劃[2],照明設計上運用LED智能燈控系統,以不同角度及色溫,掌握演色性、光線明暗對比,進行動態演繹,配合時程規畫進行燈光展演,使旅人背負行囊初入花東之際,即透過光影之美,一探太魯閣,豐富視覺饗宴,增進國人空間美學賞析,美化了車站[3],使車站也可以是座美術館。
車站外觀特色
- 站體外觀以折板的型式呼應中央山脈起伏的山巒的景觀V字造型呼應立霧溪鬼斧神工開鑿切割的太魯閣峽谷意象,整體造型極為現代感。
- 車站站名牌委請朱振南教授以書法字體呈現。
月台
站內公共藝術設置
- 《太魯閣之美》呼應在地國際觀光景點—太魯閣國家公園,由高第藝術-陳彥君老師以窯燒玻璃方式重新呈現國寶級畫家馬白水教授作品《太魯閣之美》,並設置於新城車站東側帷幕牆內。
- 《太魯閣之美》是當代彩墨畫最大的作品以24張7尺宣紙拼湊而成,總長1680公分,內容循中橫公路足跡從左而右,描寫太魯閣峽谷自東而西的壯麗景色,並以徒步遊覽的心情,從清晨、早上、上午、晌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等8個時段,大約以3幅作為一個時段的概念作時間的轉移。而每幅有一主題,不但可獨立成景,當然也可隨意截斷或二幅或三幅、四幅拼接的方式來欣賞,是此作品最構思別具也最具特色之所在,原作分為:「靳珩橋秋葉」、「長春祠夏雨」、「太魯閣春風」、「九曲洞冬雪」、「慈母亭日光」、「天峰塔月色」六個主題,[4]描寫太魯閣峽谷自東而西的壯麗景色。
- 本作品於站內重新詮釋,經羅伊真照明設計師規劃,結合調光系統 透過燈光強弱層次,重新演繹太魯閣的日景夜景全天之美,配合燈光照明顯現春、夏、秋、冬、日、夜光影,透過光的變化,使藝術展現生命力[5]。
- 原住民編織藝術《織路》由太魯閣族編織藝術家—林介文小姐所製作,本作品透過了「織布計畫」&「交換計畫」為發想,透過大量的民眾參與活動所組成,編織技藝「織路」,以充滿原住民文化編織圖紋,引領旅客進入充滿圖文想像的世界。
歷史概述
- 本站為客貨運共用車站於西元1974年至1979年「北迴鐵路工程」興建,站房面積324米平方,當時僅一個6公尺寬的島式月台及9股道,原依照站址所在地: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而命名為新城車站,並將原宜蘭線新城車站改稱「聖湖」,後再改稱「新馬」;但其實距離新城鄉公所最近之站為北埔。
- 西元1996年東部鐵路改善計畫工程(雙軌電氣化)時增兩個島式月台,並增加列車軌道至15股道。
- 由於部分地方居民的推動,花蓮縣政府經多次會議後決定將新城車站改名為「太魯閣車站」,並獲得台鐵方面的支持。在車站正式改名之前,鄰近地區就已有許多道路指標,已改使用「太魯閣車站」來稱呼本站。2007年4月27日,在召開第三次車站更名審議會議之後,決議在原站名中添加「太魯閣」的附註方式,名為新城(太魯閣)車站。
- 為提升花東線鐵路使用效能,2012年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改建工程改建車站站體,並再增設一個岸式月台及調整列車軌道為12股道。
- 年表
- 1975年7月26日:設站。
- 1975年9月:與花蓮新站間的路段先行通車,初期以輸送亞洲水泥花蓮廠的水泥及熟料至花蓮港為主。
- 1979年2月8日:開始辦理客運營業。
- 2007年3月:發起更名為新城(太魯閣)車站。
- 2007年8月25日:正式改為現名。
- 2012年10月21日: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開始改建工程,並預計在2014年12月完工。
- 2013年9月25日:首度停靠普悠瑪號。
- 2016年3月1日:啟用多卡通刷卡機。
- 2016年3月14日:站內公共藝術揭幕典禮。[6]
- 2021年4月2日:因發生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造成重大死傷,該站暫時封站做為臨時停屍間,以供檢察官檢驗。
營運狀況
- 本站為秀林鄉主要門戶,目前為二等站。同時也是亞洲水泥之貨運基地,每日約有7,700噸的散裝水泥自本站運出。
- 普悠瑪號:停靠順行218、232、252次;逆行223、237(逢週五、六行駛)次。
- 太魯閣號:停靠順行234(逢週日行駛);逆行203、239(逢週日行駛)次。
- 自強號:停靠順行212、224、172、246次;逆行407、177、181、235、241、251(逢週六停駛)、249(逢週六行駛)次。
- 莒光號:停靠順行72(逢週六行駛)、74(逢週日停駛)、642、560(逢週日行駛)、562、554、666(逢週五行駛)次;逆行605、561、653、615(逢週日行駛)次。
- 復興號:停靠順行684、688(逢週日停駛)次;逆行683、689次。
- 區間車、區間快車:4031,4036次(逢週六、日、例假日行駛)不停靠,其餘皆停靠。
- 本站開放使用悠遊卡、一卡通、icash 2.0、HappyCash付費。
歷年旅客人次紀錄
年
|
年間
|
來源
|
日平均
|
---|
上車
|
下車
|
上下車計
|
上車
|
上下車
|
---|
1998 |
104,195 |
104,400 |
208,595 |
[7] |
285 |
571
|
1999 |
102,053 |
89,736 |
191,789 |
[8] |
280 |
525
|
2000 |
107,121 |
95,761 |
202,882 |
[9] |
293 |
554
|
2001 |
112,397 |
100,328 |
212,725 |
[10] |
308 |
583
|
2002 |
102,322 |
101,722 |
204,044 |
[11] |
280 |
559
|
2003 |
91,270 |
95,961 |
187,231 |
[12] |
250 |
513
|
2004 |
89,945 |
98,124 |
188,069 |
[13] |
246 |
514
|
2005 |
90,944 |
103,307 |
194,251 |
[14] |
249 |
532
|
2006 |
106,770 |
116,379 |
223,149 |
[15] |
293 |
611
|
2007 |
109,563 |
125,496 |
235,059 |
300 |
644
|
2008 |
131,375 |
156,180 |
287,555 |
359 |
786
|
2009 |
151,102 |
159,750 |
310,852 |
414 |
852
|
2010 |
244,952 |
205,138 |
450,090 |
[16] |
671 |
1,233
|
2011 |
546,348 |
256,679 |
803,027 |
[17] |
1,497 |
2,200
|
2012 |
971,949 |
438,955 |
1,410,904 |
[18] |
2,656 |
3,855
|
2013 |
929,140 |
564,520 |
1,493,660 |
[19] |
2,546 |
4,092
|
2014 |
1,366,900 |
727,107 |
2,094,007 |
[20] |
3,745 |
5,737
|
2015 |
1,588,934 |
735,874 |
2,324,808 |
[21] |
4,353 |
6,369
|
2016 |
1,254,651 |
688,671 |
1,943,322 |
[22] |
3,428 |
5,310
|
2017 |
983,928 |
545,705 |
1,529,633 |
[23] |
2,696 |
4,191
|
2018 |
827,592 |
513,973 |
1,341,565 |
[24] |
2,267 |
3,676
|
2019 |
845,850
|
482,090
|
1,327,940
|
[25] |
2,317 |
3,638
|
2020 |
165,506 |
159,488 |
324,994 |
[26] |
452 |
888
|
車站周邊公車資訊
- 三家國道客運公司於2020年1月6日蘇花改全線通車當天上路營運,而臺北客運及首都客運曾採取24小時營運,來彌補台鐵不提供凌晨夜間客運列車班次的問題,然而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而大幅度取消包含凌晨在內的班次。
國道客運
- 首都客運:
- 臺北客運:
- 1071 南港轉運站-北二高-北宜高-蘇澳(蘇澳國中)-蘇花改-新城車站-花蓮車站
- 統聯客運:
- 1663 南港轉運站-北二高-北宜高-蘇澳(蘇澳國中)-蘇花改-新城車站-北埔-花蓮車站
公路客運
- 花蓮客運:
- 1129 花蓮-太魯閣
- 1126 花蓮-洛韶
- 1136 花蓮-秀林
- 1141 花蓮-梨山
- 1132 花蓮-崇德
- 1133 台灣好行太魯閣線 花蓮-天祥
相關條目外部連結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