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鎮
新城鎮,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西部,地處桓台、鄒平兩縣交界處。東距縣城15公里,南距淄博中心市區25公里。面積44.53平方公里,耕地2666公頃,轄4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1049人(2017年)。
目錄
歷史沿革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8年)始割長山縣東部、高苑南部、臨淄縣西部建新城縣。1914年1月,易名耏水縣;4月,因境內古有齊桓公戲馬台而改為桓台縣。1950年4月縣城遷至索鎮。1958年12月成立桓城公社。1982年4月更名為新城公社。1984年改為新城鎮。
春秋時期,新城一帶是齊國的苑囿。齊桓公愛好遊獵,常從臨淄來此游觀射獵,並建高台戲馬,隸屬高苑地,後為武強、長山二縣地。元太祖九年(1214年),山東東路兵馬副元帥邑人張貴,組織流民繞台掘土築城,名「新城」。
風景名勝
新城名勝古蹟眾多。有四世宮保坊、忠勤祠、王漁洋故居等名勝古蹟和齊桓公戲馬台、北極廟、鐘樓、新城文廟、常平倉等歷史名勝遺蹟。2003年11月被省建設廳確定為全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1]。
忠勤祠
又名王家祠堂,位於新立村。初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重修時拓為王士紀念館。祠院南北88米,東西43米,占地3784平方米。
院內有正堂楹,中間3間出廈。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碑文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有王重光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為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王士生平展室有詩文著述、手稿、印章及康熙帝御賜信古齋、帶經堂複製件等。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存石碑9幢。
四世宮保坊
位於鎮南村,是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石匾額「四世宮保」四字傳為明書法家董其昌書。
此牌坊系磚石結構,宮殿體式。拱門洞兩側有石獅8個。拱門、楹柱上面雕有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磚砌圓柱頂部4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
牌坊頂部飛檐斗拱,瓦當嚴整,四角杵頭獸面,唇吻聳起,都懸吊着風鈴鐵馬。整個牌坊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新城原有牌坊72座,主要有中山北街牌坊、中山南街牌坊、中山東街牌坊、中山西街牌坊及鵬程牌坊、四世宮寶牌坊、父子尚書牌坊、貞節牌坊等,現僅存四世宮保磚坊1座,其他都毀於戰亂和「文革」。
王漁洋故居
位於城南村,有明清及民國建築108間,是全國不可多得的北方古建築群。該故居是在原西城別墅的基礎上由王漁洋增葺修建。王漁洋去世後,西城別墅發生火災,至晚清,被鹽商馮冠儒所買,加以改造和擴建。1950年以後,一直作為糧倉使用。1999年移交縣文化局。
耿家大院
是明朝父子進士耿鳴世、耿庭柏故居。在明清兩朝,耿氏家族出進士7名。清朝後期至民國時期,耿家成為新城最有實力的家族,其工廠、店鋪遍布濟南、張店等地,耿家大院成為新城最大的院落。
今僅存清末民初風格四套院落,建築60間。耿鳴世,新城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歷任邢台知縣,刑部、禮部主事,廣西、山西道監察使巡按等職。
其子耿庭柏,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山陰縣令、光山縣令、刑部職方司職事、吏部考功司主事、浙江巡撫督察右僉都御史。俗有「新城王半朝,不如耿家一根毛」之說。新城有王氏「四世宮保」牌坊,耿家有「三世宮保」牌坊[2]。
視頻
新城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山東新城鎮 ,個人圖書館,2016-02-13
- ↑ 桓台耿家大院將重修!它曾是新城最有實力的家族! ,愛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