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支持大规模荒漠生态恢复的机器人集群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支持大规模荒漠生态恢复的机器人集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大规模荒漠生态恢复的机器人[1]集群,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土地荒漠化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我国也有七个荒漠化严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占全国95%的沙化土地。新疆沙化率达到64.34%,宁夏55.8%,内蒙古52.2%,甘肃45.12%,青海26.7%。土地荒漠化,导致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集聚,甚至时常诱发严重的社会和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案例背景介绍

1 引言

除此之外,我国提议并主导的“一带一路[2]”提议中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提议中的四个经济走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新亚欧大陆桥”(从中国江苏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干旱和荒漠遍布沿线;“中蒙俄经济走廊”约400公里路线位于荒漠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路线总长超过6000公里,大约一半位于荒漠区;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南段,主要是干旱的荒漠。“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部分经过的中东、中亚等地区,荒漠化有日益加剧的趋势。这些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同时面临经济落后和生态脆弱的双重问题,而经济发展又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压力。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重视土地荒漠化问题,在维持经济快速发展,遏制沙漠化、治理修复我国西北地区,甚至修复“一带一路”沿线的荒漠化土地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无论困难多大,必须寻找方法予以解决,因为这是实现绿色“一带一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可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工植树造林是缓解荒漠化,甚至的全球气候问题的关键和主要手段。如果从微观的角度看,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泥土中吸收水分,向空气中释放氧气。除了吸收二氧化碳,树木还能帮助土壤吸收大量的碳。从而可以缓解由二氧化碳聚集而形成的温室效应。科学界也普遍认为,人工植树,是目前成本最低且最有效应对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科学》和《自然》杂志刊登的最新研究报告,在全球范围内,有17亿公顷无树土地,它们可成为1.2万亿棵树自然生长的地方,这占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1%,相当于美国和中国陆地加起来的面积。而且,人工植树可以在不影响城市和农作物的情况下完成这件事。根据调查研究,全球有6个国家可实现超过一半的森林恢复潜力,包括俄罗斯(1.51亿公顷)、美国(1.03亿公顷)、加拿大(7800万公顷)、澳大利亚(5800公顷)、巴西(5000万公顷)、中国(4000万公顷)。如果这些土地能被森林覆盖,其构建的生态系统能够帮助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从而有效缓解全球变暖造成的危机。

案例实施与应用情况

2 荒漠化治理的中国经验与局限

虽然防沙治沙早已列入很过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也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但是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荒漠化现状依然非常严峻,生态恢复进程非常缓慢。我国政府在荒漠化治理投入的资金最多,尤其是政府主导的“三北工程”,民间资本和公益基金也广泛参与,尤其是最近几年由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发起的“一亿棵梭梭”项目,联合了全社会的力量,如阿拉善盟政府、牧民、合作社、民间环保组织,希望用十年的时间(2014-2023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预计可以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我国政府及民间机构正以更大的资金力度支持防治荒漠化。

世界各国也都重视并采用以人工造林(灌木)为主的荒漠化治理方式,也特别重视造林技术的研究。其中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英国领先。对于林业栽培技术,包括育种技术、整地技术、施肥技术、造林方法等方面,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有50~60年的经验,并取得相当成绩。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国荒漠化土地目前依然是年均净增长的。而且如何在种植1.2 万亿棵树,以现在的方式和技术来看,完全是天方夜谭。

在此,我们可以对当前植树造林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总结如下:

·现在大部分地区都是人工植树,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人工费用高。

·防护植被的存活率极低的问题,其中关键又是“水”的问题。现实中,经常面对的是植树容易,存活不易。在荒漠地区,即使水源有保证,存活也相当不容易,外来树种,更难存活。

·重植树,不重维护,缺乏有效监控;

这个过程急需高新技术和可行方案进行支撑,尤其是需要重视将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引入到全球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的国家战略中。

3 现状及发展动态

人工传统穴状植树:这种方法最为常见,通过人工挖坑、放苗、填土、浇水完成植树。该方法易于操作,适合于小批量植树造林,缺点是人工效率低,且要反复灌溉,才能保证树木的成活率。

机械化挖坑机(如图1所示):近几年出现的,以拖拉机、挖掘机为动力源,配以液压系统来实现土坑挖掘的机械设备。该设备一般由动力系统(拖拉机或挖掘机)、液压系统、机械钻挖系统三部分组成。这种设备需要对现有土地进行大面积翻动,这种方式不适合生态脆弱的荒漠地区。

沙丘低压水冲植树:利用有压水流在流动沙丘上打孔扦插的造林技术,在造林过程中,以硬质管作为水枪,利用有压水流冲击在沙丘上形成栽植孔,插入沙柳插条,一次性完成造林及灌溉工作。这种技术较人工植树的效率提高十几倍。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松软的沙丘。

人工浇水:水分是影响植物成活的关键因素,在降水量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种树需人工大量浇水。由于土壤渗漏和地表蒸发,漫灌沟灌等方法对水源利用率低;滴管、微喷等方法提高了水资游的利用率,但其应用受地形、供水、维护等外在条件的限制,难以在无供水条件、立地困难的地区应用。

透气防渗砂技术:沙漠里的水分大部分被下渗和蒸发掉,在树根底部铺设透气防渗砂,就可以保住下渗的水分保存在下来,节水75%,提高成活率。这种技术防水、防渗性能显著,但往往也会影响植被的根系发展。

参考文献

  1. 机器人发展简史 ,搜狐,2023-03-31
  2. 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 ,搜狐,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