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撒拉族服飾

撒拉族的傳統服飾,顏色鮮艷明快,富有民族特色。撒拉族服飾有兩方面的特點,即(1)服飾的伊斯蘭教色彩;(2)與回、藏、漢等民族服飾相互影響和融和。 不過,撒拉族的服飾大體與回族相同,區別在於上衣一般較為寬大,腰間系布。[1]

2008年6月14日,撒拉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服飾樣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

着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婦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長褲,穿繡花布鞋。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制的手鐲,銀耳環等首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

撒拉族根據所處時代和環境的差異,不同的經濟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氣候特點,創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最早的衣着穿戴,具有中亞遊牧民族的風格,男子一般頭戴卷沿羔皮帽,腳蹬半腰皮靴,身着"袷木夾"(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腰系紅梭布。

婦女衣着同男子,只是頭戴赤青繰絲頭巾。爾後,男子一般穿寬大的短上衣或長衫、長褲,腰系布帶,富有者則系綢帶,頭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腳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多穿長衫,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頭巾)。

青年男子愛穿白色的對襟汗褂,腰系紅布帶繡花腰帶,外套適體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對比鮮明,顯得清新、乾淨而又文雅。結婚時,腰束用紅、藍緞子縫製並繡有各種花卉圖案、綴有繡帶的"繡花圍肚",腳穿繡花襪子和布便鞋。


中年婦女的衣服較長,褲腳一般觸地,腳穿繡花翹尖的"姑古鞋"。青年婦女喜歡穿色澤鮮艷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綠色的對襟長或短坎肩,顯得苗條俊俏,喜歡佩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裝飾品。

初,婦女外出勞動時,用青布纏頭,喜慶節日身披寬敞的繡有花邊的披風。後來,改戴"蓋頭",披在後面,有如風兜。"蓋頭"講究精美,顏色因年歲而有所不同,一般少女和新婚婦女為綠色,象徵朝氣蓬勃、欣欣向榮;中年或婚後生有小孩的戴黑色的,象徵成熟練達、沉穩持重;年長者多為白色,象徵白淨無瑕、自然樸素。[2]

地域特色

雲南 貴州。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化隆縣和甘肅積石山大河家一帶,聚居地比較集中,因而其服飾也相對統一。在色彩上男子以白、黑色為主,忌諱紅、黃色及花色繁縟的服飾;婦女除了參加宗教儀式的場合外,則衣褲鮮艷多彩,再套上黑或紫色的坎肩,更是嫵媚俊俏,頗具特色。撒拉族的服飾大體與回族相同,區別在於上衣一般較為寬大,腰間系布。撒拉族男子喜留鬍子,頭戴六角形的黑色或白色圓帽,青年身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坎肩,戴黑色帽,穿藍色長褲。婦女頭戴蓋頭,穿五顏六色的大襟衣服,套黑坎肩,喜佩耳環、手鐲、戒指等金銀首飾。姑娘婚後戴蓋頭。[3]

歷史淵源

撒拉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因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代時原住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中國,行至今青海循化地區定居,至今已有七百年左右的歷史。在以後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青藏高原的自然條件,本民族的社會經濟狀況和與周圍兄弟民族的交往,以及伊斯蘭教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習慣和生活習俗。

民俗現狀

過去,男子系繡花圍肚;女子穿右衽上衣,外套坎肩,下穿長褲,戴蓋頭,衣色鮮麗,有的用花綢等做面料,此外,婦女講究在額間或手背上刺藍色花紋。男女上衣均長於坎肩,穿時以露衣邊為美。另外在過去,撒拉人冬穿皮襖,夏穿"(衤冬)"(長衫),袖子長且寬,在袖筒里討價比較方便。隨着經濟生活的發展,撒拉人的穿着逐漸改為制服西服。即使有人穿傳統的皮襖,其袖子也不是太寬了。所以,今天不少撒拉人捏價改在羊皮襖下面。專事羊皮買賣的,將羊皮往手上一蓋,即進行交易。

過去,撒拉族勞動人民多穿無布面的羊皮襖或羊毛織的"褐子",腳穿布鞋或牛皮縐成的"洛提"。如今,隨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市場的繁榮,男女衣着發生了更大的變化,婦女們身穿五彩繽紛的化纖綢緞毛料時裝,頭戴質地優良的喬其紗蓋頭;男子多穿毛料中山服西服,腳穿新式皮鞋

瀕危狀態

撒拉族是一個酷愛美的民族,由於受到中亞突厥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其服飾也滲透着多元文化的色彩。80年代,政府在縣慶三十周年組織人員表演了一次「多依奧依納」(駱駝舞),當時尕勒莽和本地蒙古人的服飾體現了遊牧民族風格,本世紀以來縣上也從尊重歷史的角度,模擬仿製了幾十餘套撒拉服飾,據悉,在循化縣較偏遠的地區如孟達、查汗都斯地區至今仍有少量解放初期撒拉人穿戴過的服飾,但服飾比較單一,色彩沉悶。近年來,伴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撒拉傳統文化受到了強烈外來文化衝擊,撒拉服飾也已漢化,中青年男子的穿戴基本上為西裝皮鞋,年青婦女頭披絲紗,腳穿高跟鞋,黛眉艷容,展時代風彩,傳統的服飾有待挖掘整理,並予以搶救和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