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
西服又稱作「西裝」、「洋裝」。西裝是一種「舶來文化」,在中國,人們多把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稱作「西服」,這顯然是中國人民對於來自西方的服裝的稱謂。
西服的含義
西裝廣義指西式服裝,是相對於「中式服裝」而言的歐系服裝。狹義指西式上裝或西式套裝。 西裝通常是公司企業從業人員、政府機關從業人員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男士着裝的一個首選。 西裝之所以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主流的西裝文化常常被人們打上「有文化、有教養、有紳士風度、有權威感」等標籤。
西裝一直是男性服裝王國的寵兒,「西裝革履」常用來形容文質彬彬的紳士俊男。西裝的主要特點是外觀挺括、線條流暢、穿着舒適。若配上領帶後,則更顯得高雅典朴。 另外,在日益開放的現代社會,西裝作為一種衣着款式也進入到女性服裝的行列,體現女性和男士一樣的獨立、自信,也有人稱西裝為女人的千變外套。 另外西裝也有國家標準。
男西服:GB/T 2664-2009,女西服:GB/T 2665-2009,男、女西褲:GB/T 2666-2009.[1]
西服的歷史發展
法國貴族菲利普從漁民和馬車夫學來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蕩着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的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澤爾。想不到的是,這裡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裡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裡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裡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裡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名稱變革是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為「克」(Jacket)。 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於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iness Suit)。
樣式變革
在中國流行
19世紀40年代前後,西裝傳入中國,
中山裝
留學的中國人多穿西裝。寧波市服裝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經過半年的研究,發現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寧波人李來義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而非國內服裝界公認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輔臣在上海開的「和昌號」,這將寧波「紅幫」史和中國西裝史整整向前推進了17年。 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1919年後,西裝作為新文化的象徵,中國西裝業得以發展,逐漸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為主體的「奉幫」裁縫專門製作西裝。 20世紀30年代後,中國西裝加工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出現一些專做高級西裝和禮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羅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藝聞名國內外。此外,中國西裝製作形成各種流派,較為流行的有羅(俄國)派和海派。羅派以哈爾濱為代表,製作的西裝隆胸收腰,具有俄國特色;海派以上海為代表,製作的西裝柔軟、合體,具有歐美特色。1936年,留學日本歸來的顧天雲,首次出版了《西裝裁剪入門》一書,並創辦西裝裁剪培訓班,培育了一批製作西裝的專業人才,為傳播西裝製作技術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改革開放以後,隨着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湧進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於是,一股「西裝熱」席捲中華大地,中國人對西裝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裝打領帶漸漸成為一種時尚。[2]
文化涵義
19世紀以來,西方的政治和社會地位在世界各地都屬強勢,因此西裝成為了通行世界各國的商務和正式服裝,亦可視為認同西方文化的價值體系。 究其原因,被認同的原因是與健康密不可分,西裝在預防,緩解50肩(肩周炎)方面效果顯著!
按穿着者分類
男性西裝
男士西服近代西方男性出席商務場合穿的套裝,有一件又長又厚的黑色外套,稱為frock coat。直至19世紀末,美國人開始改穿比較輕便、只長及腰間的外套,稱作sack suit。這成為了非正式、非勞動場合的日間標準裝束,即使是最樸實的男性也會有一套這樣的西裝,讓星期日上教堂時穿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種簡便套裝會連同背心穿着。
另一方面,晚間套裝也發展出一種非正式裝束。原本的燕尾服演變出小晚禮服。時至今日,小晚禮服甚至取代燕尾服,成為出席晚間場合的標準裝束,而歷史較長的燕尾服只留給最莊重的場合穿着,如宴會、音樂演奏會、受勛儀式等。日間的正式裝束則是早禮服。雖說現代場合一般已經不太拘泥於繁文縟節,但視乎出席場合所要求的禮節,請柬上應該會註明穿衣要求。
女性西裝
女性穿的現代西服套裝多數限於商務場合。女性出席宴會等正式場合多會穿正式禮服,如宴會禮服等。
20世紀初,由外套和裙子組成的套裝成為西方女性日間的一般服飾,適合上班和日常穿着。女性套裝比男性套裝物質更輕柔,裁剪也較貼身,以突顯女性身型通常充滿曲線感的姿態。1960年代開始出現配褲子的女性套裝,但被接受為上班服飾的過程較慢。隨着時代發展、社會開放,套裝的裙子也有向短髮展的趨勢。1990年代,迷你裙再度成為流行服飾,西裝短裙的長度也因而受到影響,因應當地習俗及情況而異。[3]
西裝飾物
西裝上的飾物作為衣着整體美的組成部分,它是濃縮了的文化藝術標誌。 懂得了西裝飾物的來歷以及作用,就不會在穿西裝時把花眼的眼割開,穿西裝不打領帶,上衣袋裡裝鋼筆、香煙等,避免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協調的場面。
花眼
西裝左邊的翻領上都有一個扣眼,而右側的領子上卻不釘相匹配的紐扣,許多人對此不理解。其實,它是用來扣住右側領子的第一顆暗紐扣的,作防風沙和冬天保暖用。它的原型是「俏皮眼」。早在19世紀的歐洲,貴族子弟為顯示自己的灑脫風流,逗惹情人的愉悅,往往在自己的胸前藏朵小花,於是左領上的扣眼就成了鮮花插座,背地裡稱「俏皮眼」,公開場合冠以「美人肯」、「花眼」的雅號。時至21世紀,許多年輕人,仍在此扣眼上插小花、徽章之類點綴。它是起到裝飾的作用。
袖口釘紐扣
各款西裝上衣袖口處均釘2~4枚小紐扣作裝飾,這對窄而短的西裝袖來說有和諧、放鬆作用。它的來歷十分有趣。傳說法國歷史上的大腕人物拿破崙一生以注重軍容著稱於世。他手下有位魯莽將軍魯彼金,此人能征善戰,但風紀不整。他常常往袖口上抹鼻涕。為此拿破崙多次訓誡,但不見效,開除軍職吧,他又是難得的將才。後來拿破崙令軍需將軍服的袖口一律安上裝飾性尖銅釘,不但壯了軍容,也使魯彼金用袖口揩鼻涕的陋習得以糾正。以後幾經改正,尖銅釘變成了裝飾扣,但釘於袖口前諸多不便,才逐漸移到袖口的背面去。
墊肩
墊肩是西裝造型的重要輔料,人們說它「暗中作美事」,因為它襯墊的內部不顯露出來。據說最初使用墊肩的人是英王喬治一世。他相貌堂堂,但卻有點「柳肩」,穿西裝有點「發水」,缺乏男子漢風度。苦惱中他令人做了一副假肩縫於內衣上,使「柳肩」得以矯正。當西裝熱席捲英倫時,服裝師將喬治一世的辦法移來,使墊肩與西裝為伍,成為一種美談。
領帶
古代的西方人,特別是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日耳曼人,他們以狩獵謀生,披獸皮取暖禦寒,為不使獸皮從身上掉落,就用皮條、草繩將獸皮串結在脖子上,這是領帶的原型。最原始的領帶出現於17世紀的歐洲,當年一隊南斯拉夫克羅地亞騎兵隊走在巴黎街頭,士兵的脖子上都繫着一條五顏六色的布帶藉以禦寒。巴黎上層覺得這種打扮新異、帥氣,爭相效仿,一時在襯衣領上系帶面風,這個就是領帶的身世。
領結
1650年的一天,法國的一位大臣上朝言事,脖子上系了一條白綢巾,並打了一個漂亮的三角結。法國路易十四見後大加讚賞,並欽定衣領結為高貴,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物都得效仿。愛風流的路易十四演習了打結法,一時系領帶(巾)打結附庸風雅的人驟增,並延續下來。領帶的系法很多,式樣也越來越豐富。
上衣袋裝手帕
上衣代裝手帕作美化物已風靡全球,各種擬花式樣的手帕常使人儀態生輝,有畫龍點睛之妙。這個小巧的飾物最先流行於美國哥倫比亞等八所高等學府。他(她)們着西裝時愛把手帕做成隆起式花型,邊角掩於袋內,外露一部分,稱作「愛彼褶型」。這是一種學士風格美的模式,後來被社會各階層人士所接受,手帕也越來越五彩繽紛,成為博雅的一種標誌。[4]
西裝的扣法
單排一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單排一扣的西裝---系上或敞開均可。
單排雙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單排雙扣的西裝---系上面一粒扣或者不系;全扣和只扣第二粒不合規範。
單排三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單排三扣的西裝---不扣或者只扣中間一個,即一、三顆不扣。
雙排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雙排扣的西裝-----扣子要全部扣起。也可以只扣上面一粒,但是不可以不扣。
就座後,正裝扣應該解開,起身後則按原樣扣上。[5]
保養方法
高質量的西服大都是用天然纖維如羊毛、蠶絲、羊絨等為原料,這類西服穿過後,因局部受張力而變形,但讓它適當「休息」,就能復原,所以,應準備兩、三套來換穿。清除口袋裡的物品回家後,立即換下衣服,取出口袋內的物品。如讓口袋內添滿東西而吊掛着,衣服很容易變形。
經常清刷西服
塵污是西服的最大敵人,會使西服失去清新感,故需常用刷子輕輕刷去塵土,有時西服沾上其他的纖維或較不容易除去的塵埃,可以用膠帶紙加以吸附,效果很好。西服簡易除皺久穿或久放衣櫥中的西服,掛在稍有濕度的地方,有利於衣服纖維恢復疲勞,但濕度過大會影響西服定型的效果,一般毛料西服在相對濕度為35%-40%的環境中放置一晚,可除去衣服皺紋。
用衣架吊好
吊掛西服最好是木質或塑膠的寬柄圓弧形西服專用衣架,這種衣架多被製成衣褲聯合衣架。褲子吊掛可用衣褲聯合衣架,也可用帶夾子的西褲專用衣架,將褲線對齊,夾住褲腳,倒掛起來。[6]
挑選技巧
西服,是全世界統一流行的正裝,而怎樣選購西服也是一門學問。選購西服時,消費者應注意以下
選購西服時,應注意面料的色彩和質地,色彩應符合當今時代潮流及所在地區的地區性要求。選料一般以純羊毛面料和羊毛混紡面料為主,面料質地以細膩、柔軟、滑爽、挺刮為宜,要求經緯密度適當高些。
選購的西服,要突出輕、柔、薄、挺等綜合性特點。
輕:整件西服的重量比較輕。
柔:整件西服的各個不同部位,手感都比較柔軟滑爽,富有一定彈性,且回復性較好。
薄:所選西服為薄型較佳,即面料與內襯等輔料配伍適宜,面料支數較高,厚度減少,襯布克重相應減少,在不影響西服美觀的前提下達到手感輕薄的感覺。
挺:西服的各個表面部位比較平整、挺刮,主要反映在:
領子適宜平服
胸部飽滿平挺
袖子上部圓順、豐滿
門裡襟順直平服
肩部平挺鬆緊適宜
袋蓋貼合不反翹
下擺圓順平服等。
鑑別一下西服的各個主要部位的縫製質量
目測服裝各部位的縫製線路是否順直,拼縫是否平服,鞝袖吃勢是否均勻、園順,袋蓋、袋口是否平服,方正下擺底邊是否圓順平服。服裝的主要部位一般指領頭、門襟、袖籠及服裝的前身部位,是需要重點注意的地方。
查看服裝的各對稱部位是否一致。服裝上的對稱部位很多,可將左右兩部份合攏檢查各對稱部位是否準確。如:看西服上的對稱部位有領駁頭、領缺嘴、門裡襟,左右兩袖長短和袖口大小,袋蓋長短寬狹,袋位高低進出及省道長短等逐項進行對比。
試穿時需注意的舒適感覺
試穿時,內穿一件襯衣,但最多再穿一件薄型羊毛衫為妥。
消費者在試穿西服時應自然放鬆站立,注意感覺一下自己的頸肩部有無壓迫感,如果在頸肩部有明顯的沉重感覺,說明該件衣服與你體型尚不夠適宜。選購一件適宜的西服,穿在身上應無明顯的壓迫感和沉重感,應有一種較為輕鬆的感覺為宜。
在試穿西服時,再應注意一下袖籠部位,二手臂活動時有舒服自如的感覺,防止袖籠過小過緊,並注意袖籠前後是否平服、圓順。
再注意一下,後背上部靠後領腳處是否平服及後背下擺處有無起吊現象,前身門襟有無攪豁現象。 [7]
職場中特定場合需要的西服顏色不能太亮,要給人的感覺就是專業,幹練,高效率。一般純色或細直條紋西裝為宜,顏色可以是海軍藍、黑色、灰色或炭黑色。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