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推銷員之死(海報)原圖鏈接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推銷員之死》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創作的一部兩幕劇[1]。作品描寫的主人公是有三十餘年推銷經歷的威利,一直被美國商業文化虛幻的光暈所籠罩,盲目估計自己的能力,幻想通過商品推銷得到名望以及並不現實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處於吹噓、誇耀、謊言連篇的心態,直到臨死都以為一定能達到功成名就,而對自身毀滅的原因卻渾然不知。該書刻畫了一個小人物悲劇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國富有神話的欺騙性。

目錄

內容簡介

年逾花甲的推銷員威利·洛曼,拎着兩隻沉重的、裝樣品的箱子回到家。他極度疲倦,仿佛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只有老伴兒琳達了解他、體貼他,盡一切努力來維護他的尊嚴,希望能給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然而,這一切似乎都無濟於事……壯年時代的威利,一付精明強幹的神氣,兩個兒子比夫和哈皮,是他的驕傲。儘管比夫的學習成績不及格,也沒有引起做父親的重視,因為,他確認比夫將來完全可以當一名體育明星,然而,事與願違,大兒子比夫多次離家出走,寧願去當農業工人,也不願留在充滿競爭與欺詐的大城市裡。在沉重的壓力下,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為了拯救威利,琳達呼籲孩子們要憐愛父親,甚至把威利要自殺的企圖告訴了他們。這時,小兒子哈皮想出一個辦法,讓比夫向朋友借錢,由洛曼兄弟自家獨立經營,以期干出一番事業來。這個令人振奮的設想,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進入了夢鄉……為了預祝未來理想的實現,父子們約定在餐館中聚會。而就在他們見面時,雙方帶來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沒有借到錢,威利也被公司開除了。這使得父子間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然而,他們誰也沒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會原因。最終,威利還是自殺了,為了死後的保險賠償給家人帶來福利[2]

創作背景

「美國夢」是美國社會文化中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理解美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關於「美國夢」的內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廣義的方面來講,「美國夢」指的是作為「民主、自由、平等」的國家理想;從狹義的方面來講,它指的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自我奮鬥而獲得成功的夢想

「美國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許多移民都是抱着「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人們相信,在美國,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不懈地奮鬥,只要有勇氣、創意和決心,便能獲得美好生活,而不依賴特定的社會地位和他人的援助。

「美國夢」本質上宣揚的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的信念、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以及兼容並蓄的寬容理念。但是在普通人那裡,「美國夢」的概念就變得非常具體和實際,成了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的代名詞。阿瑟·米勒在《推銷員之死》中展現的正是普通美國民眾對「美國夢」的認識。

美國經濟在20世紀20年代空前繁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規模「戰爭訂單」的刺激,二是工業的社會化大生產,三是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大行其道。與此同時,美國股市投機盛行更給人們一種虛假繁榮的假象。1929年10月,美國突然爆發股災,直接引發了歷史上災難最為深重的「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前後持續時間長達5年之久。兩百萬成年人在街頭四處流浪、無所事事。作者目睹了自己的父親由生意興隆到瀕臨破產,全家的生活由富裕至沒落。這一經歷和《推銷員之死》中的主要情節非常相似。

視頻

推銷員之死 相關視頻

世界經典話劇—【推銷員之死】
推銷員之死 (美國作家阿瑟·米勒的戲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