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和兒浴博多灣中
作品欣賞
兒呀!你快看那一海的銀波。
夕陽光里的大海都被新磨。
兒呀!你看那西方的山影罩着紗羅。
兒呀!我願你的身心像海一樣的光潔
山一樣的清疏!
發表於1919年9月11日
(選自《沫若詩詞選讀》)
賞析
這是即興而成的一首小詩。和兒是詩人的長子和夫,海浴時約一歲半。博多灣是日本一個美麗的海灣。在風和日麗、銀波蕩漾之際,詩人懷抱牙牙學語的愛子,來到海灣。那平靜的海水,廖疏的山影,牽動了詩人的縷縷情絲,詩人不禁神思飛動,浮想聯翩。他欣喜地喚着愛子,指給他看夕陽下的海景。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景物無自生,為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現在,詩人筆下的海景,如同他的心緒,生趣盎然。海面清瑩,白燦燦的一片。夕陽的餘暉照在水面,反射着熠熠光輝,像是剛剛磨出的鏡子,遠眺的山景,看不清花草樹石,只像塗上了一層綠色,也好似披着紗羅。在這海光山色的懷抱中,詩人即景生情,祝願和兒的心靈「像海一樣的光潔」,「山一樣的清疏」,永遠保持那顆天真無邪的童心。
本詩的主旨顯露,但不膚淺。詩人只截取了傍晚短暫時刻海邊的一景,加以新奇的想象輕輕點染,就構成了一幅意境美妙的畫圖。詩人用詞很講究,利用了景物中的「銀波」「新磨」「山影」等與人品的「光潔」「清疏」在意念上的自然聯繫,找出了景與情的契合點,造成詩篇的色調與情調的一致性。在詩人冰清玉潔般的描繪中,透露了他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也讓人感受到他熱愛人生、嚮往美好的襟懷。他雖涉亂世,仍具純真,自然地流瀉着對下一代的希冀。全詩五行中,三次用了「兒呀!」語感上形成迴環往復的氣勢,也表露了詩人真切、深沉的摯愛。詩的前三行寫景用一韻,後兩句抒懷則用另一韻,語調由委婉轉向激昂,對突出主題有畫龍點睛之效。[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