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抗戰勝利紀功碑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本名抗戰勝利紀功碑,1949年後改稱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位於重慶市渝中區的中心地帶,民族路、民權路、鄒容路交匯的十字路口處,是重慶的標誌建築物之一。

1987年1月23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1991年4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建造

抗戰勝利紀功碑,是實施《陪都十年建設計劃》的項目之一,專門設立的籌建委員會,由黃寶勛、劉達仁主持策劃工作。建築方面由建築師黎倫傑設計,土木工程師李際棻,建築師唐本善、張之蕃,郭民瞻等共同協助,電器設備由電器工程師李鍾岳負責。工程施工由天府營造廠得標承建,民國35年10月31日由張篤倫市長主持奠基動工建造,全部工程經費開支1.83億元(紀功碑工程經費共花去2.17億元):事前以募捐方式集資,少者二干元,多者數十萬元,既是代表着百萬人民之心,也是舉國上下在抗戰勝利後所產生的共同的結晶。

整個紀功碑位於民權路都郵街廣場,占地面積為20米直徑的圓形地盤,構成紀功碑的內容:

  • 碑台:10米半徑圓形青石台(高1.6米),周邊部分作青石踏步8級,台階留有8處栽植木的花圃。
  • 碑座:有石碑8面,採用北碚出產的上等峽石,以8根青石砌結護柱組成碑柱,石碑嵌於碑座外面,銘刻碑文五則(①國民政府明定重慶為陪都的全文;②國民政府重慶行轅兼代主任張群寫的碑文;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寫的碑文;④張篤倫市長題寫的碑名;⑤重慶市參議會的題詞。)
  • 碑身:高度為24米,由4米直徑的圓筒構成,內部圓形,外為八角形,每角邊線條以米黃色釉面磚鋪砌,內部有懸臂旋梯140級,盤旋而上至瞭望台,沿着旋梯設勝利走廊,廊上掛抗戰英雄偉大戰績及日本投降簽字等油麵:下邊嵌藏各省、市贈送的紀念物品及社會名流題贈的碑石,紀功碑壁內藏有紀念鋼管,管內放着本工程設計圖樣和有關人的簽字,並且存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作,報紙.郵票、鈔票.照片等。美國總統羅斯福1943年贈給重慶市的捲軸譯文,也銘刻在「勝利走廊」的堅上。

瞭望台(碑身底部上升至24米處設有環狀瞭望台):直徑為4.5米,較碑身寬些,可容20人登臨遊覽。

  • 瞭望台下碑身正對馬路的四面可見報時的標準鍾(標準鍾所在的位置是沿懸臂旋梯上升至23米處),鐘面之間分別是四幅抗戰有功的陸海空軍將士及後方生產的工人、農民的浮雕
  • 了單台頂上設風向儀、風速器、指北針及有關測候儀器。

全部建築共用鋼材25噸,水泥900餘桶(工程施工共用水泥950桶,其中150桶白水泥從意大利進口,那時水泥包裝是用木桶,計量標準每桶170公斤),碑身各層分設鋼筋混凝土花窗,正門用特選楠木精製,內外壁採用白水泥飾面。電氣設備:本身照明有水銀太陽燈8根圍繞碑頂,內部每層有水銀燈1根,外射照明設有8個強力探照燈,從各方投射碑身,使整個紀功碑建築顯露於8條柔和的光線中,其為壯觀[2]

視頻

抗戰勝利紀功碑 相關視頻

重慶解放碑,中國唯一紀念抗戰勝利國家紀念碑,周圍特別繁華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國抗戰勝利紀念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