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盜龍
手盜龍類(學名:Maniraptora)是個虛骨龍類演化支,在種系發生學上包含鳥類,以及與它們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手盜龍類主要包含:彭納盜龍類、鐮刀龍類、阿瓦拉慈龍類[1]。手盜龍類是似鳥龍下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兩者共同組成手盜龍形類演化支。手盜龍類在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於侏羅紀(峨山龍),並存活到現代,現今有超過10000種鳥類繼續存活着。
目錄
特徵
手盜龍類的特徵為細長的手臂與手掌,手掌具有三指,以及手腕上半月形的骨頭。手盜龍類是唯一一群具有骨化胸板的恐龍。大部分蜥臀目恐龍的恥骨往前,但許多手盜龍類具有修長、往後指的恥骨,例如:鐮刀龍類、馳龍類、鳥翼類、原始傷齒龍類。大部分古生物學家對於偷蛋龍類、衍化傷齒龍類的向前恥骨,認為這是逆演化現象。
羽毛
幾乎所有已知的手盜龍類演化支都擁有現代的正羽與飛羽,除了鐮刀龍類,但它們被推論也具有正羽與飛羽;北票龍的化石保存了兩種型態的羽毛。鳥類(或鳥翼類)擁有動力飛行能力或滑翔能力,可能還有某些馳龍科恐龍,例如脅空鳥龍。某些更原始的虛骨龍類恐龍也具有簡易的羽毛,例如中華龍鳥,原始鳥臀目的天宇龍、翼龍目可能也具有毛狀結構物。手盜龍類可能也具有這些原始羽毛或絨羽,至少在幼年階段[2]。
食性
長久以來,古生物學家推測手盜龍類是群高度適合食肉(Hypercarnivorous)的動物,高度依賴肉食,並主要獵食其他脊椎動物。進入21世紀之後,原有的恐龍理論多被重新推翻,古生物學家目前認為大部分的手盜龍類是雜食性動物,以植物、昆蟲、其他動物為食。此外,種系發生學研究也助於釐清不同食性的手盜龍類的演化關係。Lindsay Zanno等古生物學家推論,原始手盜龍類是雜食性動物,後來演化出不同的食性,鐮刀龍類、原始偷蛋龍類、少數鳥翼類演化成草食性動物,馳龍科演化成肉食性動物,阿瓦拉慈龍科、少數鳥翼類則是食蟲動物,而傷齒龍科、衍化的偷蛋龍類則屬於雜食性動物。
其他理論
在2002年,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與袁崇喜根據某些手盜龍類的特徵,例如:修長且往後指的恥骨、短坐骨、以及髖臼的穿孔,似乎在擅攀鳥龍科恐龍身上消失了。他們因此認為擅攀鳥龍科比手盜龍類原始,並假設手盜龍類在非常早期就從獸腳亞目分開演化出來,甚至從早於獸腳類的恐龍演化而來[3]。張福成等人在敘述樹息龍時,則發現樹息龍的肩帶似乎很原始,但仍將擅攀鳥龍科歸類於手盜龍類。但全部的擅攀鳥龍科標本都為剛孵化幼體,而且牠們同時擁有原始與先進的特徵;這些現象可能導因於個體發生學,是牠們早期身長階段的正常現象。髖臼是臀窩上的一個洞,可允許動物有直立姿勢,這是所有恐龍皆有的特徵。
視頻
手盜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還能復原嗎?_,南方網,2016-12-10
- ↑ 古生物學家重修手盜龍類的家譜,化石網,2015-03-20
- ↑ Czerkas, S.A., and Yuan, C. (2002). "An arboreal maniraptoran from northeast China." Pp. 63-95 in Czerkas, S.J. (Ed.), Feathered Din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 The Dinosaur Museum Journal 1. The Dinosaur Museum, Blanding, U.S.A. PDF abridged version Template:Way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