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里
手三里 |
手三里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此腧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有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齿痛,颊肿等病症。
目录
本信息
- 中文名:手三里
- 国际编号:LI10
- 出处:《针灸甲乙经》
-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目录
1 腧穴释义
2 腧穴定位
▪ 简便定位
▪ 解剖定位
3 功能主治
▪ 功效机制
▪ 主治病证
▪ 配伍应用
▪ 保健养生
4 腧穴操作
5 现代研究
6 古文摘录
▪ 定位记载
▪ 主治记载
腧穴释义
手三里:里,可作寸解。若屈肘作置,取手阳明经经穴,手三里即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3寸处,故名。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解剖定位
在桡侧短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效机制
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 此穴为手阳明脉气所发之处,且脉气较深,针刺此穴针感很强;其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强,故可治疗手阳明经的各种疾患;由于此穴通泻的作用强,具有清泻阳明经郁热、化痰散结的作用,可治疗面颊肿痛、齿痛失音、瘰疬等;此穴通过调理大肠经气而具有清肠利腑的作用,可治疗腹胀、肠鸣、泄泻等肠腑气机紊乱之疾患。
主治病证
中医病症:偏瘫,手臂麻痛,肘挛不伸,腰疼不伸,腰疼不得卧,肩背疾患;腹痛齿痛,失喑,颊肿,瘰疬,眼目诸疾,舌痛等。
西医病症: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牙痛,口腔炎,颈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乳腺炎,感冒。
配伍应用
齿痛:手三里、阳溪、悬颅(《针灸资生经》)。
喉痹:手三里、温溜、曲池、中渚、丰隆(《备急千金要方》)。
肩背疼痛:手三里、肩髃、天井、曲池、阳谷(《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妊娠水肿:手三里、足三里、肾俞、脾俞、胃俞、悬钟、气海、交信、三阴交、阴陵泉、关元(《新针灸学》)。
瘰疬:手三里、肘尖、肩髃、支沟、足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保健养生
手三里可以治疗腰膝痛,尤其是慢性腰肌劳损,经常揉揉手三里就会好转。
手三里是强壮穴,平时可用拇指揉,每次1~3分钟,也可用艾灸法,每次灸5~10分钟,能显著增强免疫力。
腧穴操
刺法直刺1~2寸,局部酸胀沉重,针感可向手背部扩散。针刺不
当引起的不适感时可弹拔手三里。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现代研究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在X线钡餐下观察,针刺手三里可使胃蠕动增强。用阻断血流方法,针刺手三里,可使结肠蠕动增强。针刺手三里也可看到空肠、回肠的蠕动发生即时性改变,蠕动强者减弱,弱者增强。利用家兔实验观察“手三里”穴,对大肠运动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针灸镇痛作用:针刺手三里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提高皮肤痛阈,其机理主要与单胺类和脑啡肽类神经介质的释放有关。动物实验表朗,针刺“手三里”能提高脑内亮—脑啡肽和甲硫—脑啡肽以及脊髓内甲硫—脑啡肽含量,并且可使脑内5—羟色胺、5—羟琥珀酸胺和多巴胺升高,从而发挥镇痛作用。电针手三里还可引起纹状体肾上腺素和皮层肾上腺素下降。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针灸甲乙经》: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针灸资生经》:在曲池下三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循经考穴编》广注:屈肘取,若直取合三寸。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肠腹时寒,腰痛不得卧。
《备急千金要方》:霍乱,遗矢,矢气;胸胁柱满;腹瞋满。
《外台秘要》:齿痛,顺颊肿。
《太平圣惠方》:肘臂酸重,屈伸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臂不仁,肘挛不伸,瘰疬。
《针灸大成》: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随。
《席弘赋》:肩上痛连脐不休。食癖气块。
《杂病穴法歌》:舌风舞。[1]
《循经考穴编》:臂膊疼痛,冷风麻痹。[2]
视频
参考文献
- ↑ 手三里穴,润脾化燥助肠胃!,百年养生, 18-12-15
- ↑ 手三里穴——上肢酸痛就按它!,腾讯,1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