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彼得·卡皮查

彼得·卡皮查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蘇聯著名物理學家,超流體的發現者之一,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目錄

生平

朗道與卡皮查

卡皮查1894年出生於俄國喀琅施塔得,1918年在彼得堡工學院畢業後留校當講師。1921年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在歐內斯特·盧瑟福領導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在那裡進行強磁場方面的研究,1930年成為專門研究強磁場的蒙德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1929年卡皮查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34年,卡皮查回國探望母親,從此留在了蘇聯,被任命為物理問題研究所的所長,所需要的實驗儀器由蘇聯政府在盧瑟福的協助下從蒙德實驗室購得。1938年,卡皮查約翰·艾倫等人發現了液態氦Ⅱ在低溫下的超流體。1939年當選蘇聯科學院院士。

1946年8月,卡皮查因違抗貝利亞的指令,拒絕參加蘇聯的核武器研製計劃而被革去了研究所主任的職務,被軟禁在家。這期間他研究了球狀閃電。斯大林去世後,卡皮查恢復了原來的職務,重新擔任研究所主任,1956年後任低溫物理研究所所長。1957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成員。直到1984年逝世。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以及丹麥印度波蘭瑞典荷蘭芬蘭南斯拉夫 發等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物理學會、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1945年和1974年兩次獲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兩個兒子謝爾蓋卡皮查安德烈·卡皮查也都是科學家。

貢獻

卡皮查主要從事核物理學、電磁學和低溫物理學研究。1920年,和索梅諾夫(H.H.Cоменов)共同提出測定原子束中原子磁矩的方法。1923年,首先把威耳孫雲室置於強磁場中,並觀察α粒子徑跡。1924年提出獲得高能磁場的脈衝方法,並製成達到5萬高斯磁場的裝置。1928年,在強磁場中發現一系列金屬電阻與磁場強度之間的線性關係,被稱為卡皮查定律。1950-1955年,研製成新型的特高頻發電機,功率達300千瓦。同時還發現,在稠密氣體中的高頻放電時形成穩定的等離子帶,該帶區的電子溫度估計為10-10K。這一工作在實現可控熱核反應方面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卡皮查於1934年用絕熱方法研製成一種液化氦裝置。1939年又提出液化空氣的新方法。1938年,發現液氦的超流動性,並指出從固體向液氦傳熱時,在分界處產生溫度的驟增現象,被稱為卡皮查溫度驟增。

卡皮查因低溫物理學和核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1978年與美國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羅伯特·威爾遜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還獲2次蘇聯國家獎金,6枚列寧勳章,以及玻爾獎章、盧瑟福獎章、亥姆霍茲獎章等。

卡皮查主要著作有:《大功率電子學》(1962)、《為科學而生活》(1965)、《理論、實驗和實踐》(1966)、《物理學的任務》(1972)等 [1]


參考資料

  1. 曾少潛, 《科技名人詞典 上冊》,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7-1, 第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