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
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歸朝歡·和蘇堅伯固》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作者與伯固同游廬山的所見所感,下片另起一意,寫對伯固的勉勵。這首詞中以雄健的筆調,營造出純真爽朗、境界闊大、氣度昂揚的詞境,抒寫了作者的浩逸襟懷。
- 書 名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
- 作 者 :蘇軾
- 創作時代 :北宋
- 體 裁 :詩
目錄
作品原文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⑴
我夢扁舟浮震澤⑵。雪浪搖空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此生長接淅⑶。與君同是江南客⑷。夢中游,覺來清賞,同作飛梭擲。
明日西風還掛席⑸。唱我新詞淚沾臆⑹。靈均去後楚山空,澧陽蘭芷無顏色⑺。君才如夢得⑻。武陵更在西南極⑼。《竹枝詞》⑽,莫傜新唱⑾,誰謂古今隔。[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伯固:蘇堅,他曾任杭州臨稅官,是蘇軾得力助手。
⑵震澤:太湖古稱震澤。
⑶接淅:指匆匆忙忙。《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意謂孔子因急於離開齊國,不及煮飯,帶了剛剛淘過的米就走。此蘇軾自比。
⑷江南客:江南遊子。
⑸掛席:猶掛帆。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掛席拾海月。」
⑸淚沾臆(yì):杜甫《哀江頭》:「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沾臆,淚水浸濕胸前。
⑹靈均:屈原的字。
⑺澧(lǐ)陽蘭芷(zhǐ):《楚辭·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澧陽,今湖南澧縣。古代為澧州。
⑻夢得:唐代詩人劉禹錫,字夢得,因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在朗州十年,學習當地民歌,創作《竹枝詞》等大量作品。
⑼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帶,古武陵地。唐代朗州。
⑽《竹枝詞》:本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劉禹錫在湖南貶所,曾依屈原《九歌》,吸取當地俚曲,作《竹枝辭》九章。見《樂府詩集》卷八十一。
⑾莫傜(yáo):少數民族名稱;即部分瑤族的古稱。見《隋書·地理志》:「長沙郡有夷蜑,名莫傜,自言其先祖有功,常免徵役。」隋時分布在長沙、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臨平等郡。 [2]
白話譯文
我曾夢見與你共同乘舟於太湖,雪白的浪花一望無際。夢醒之後滿眼是廬山的倚天之峰。咱倆一生行色匆匆,都是江南的過客。迷離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飛梭過眼,轉瞬即逝了。
隨着西去的征帆,我心隨帆駛,想到在澧陽行吟漂泊過的屈原,那裡的香草也因為偉人的逝去而憔悴無華了,你的才華不減夢得,他謫居的武陵在這裡的西南遠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陽同是莫傜聚居之地,到了那邊便可接續劉夢得的餘風,創作出可與劉禹錫的《竹枝詞》媲美的「莫傜新唱」來,與千古名賢后先輝映。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蘇軾貶往惠州(今屬廣東),七月途經九江(今屬江西)與蘇堅別。《全宋詞》題下注云:「公嘗有詩與蘇伯固,其序曰:『昔在九江,與蘇伯固唱和,』其略曰:『我夢扁舟浮震澤,雪浪橫江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蓋實夢也。然公詩復云:『扁舟震澤定何時,滿眼廬山覺又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中以雄健的筆調,營造出純真爽朗、境界闊大、氣度昂揚的詞境,抒寫了作者的浩逸襟懷。全詞氣象宏闊,情致高健,堪稱蘇詞中寫離別的代表之作。 詞的上片寫作者與伯固同游廬山的所見所感。起首二句遠遠宕開一筆,從夢遊震澤着筆。「我夢」二字想落天外,神氣極旺。千頃白浪翻空搖舞,作者卻棹一葉之扁舟,倘徉於這雲水之間,顯得那麼從容自若。動與靜、大與小對強烈而又鮮明,真可謂神來之筆,接下去,筆勢一頓,借「覺來」二字轉到眼前廬山勝景,只見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參天。震澤夢遊與廬山清賞,虛實交映,相反相成,給人一種瑰麗多變、目不暇給的感覺。「雪浪搖空」,「青壁倚天」,如此奇麗之景,更是令人神往。[3]
然而正當作者陶醉於這種似夢非夢的自然樂趣之中時,一縷悲涼之感卻襲上心頭,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現實中來。「此生長接淅」一句是他宦海浮沉的生動概括。「接淅」,本於《孟子·萬章下》,此處用典,寫東坡一生屢遭貶黜,充滿了艱難挫折,這暫時的游賞,難以癒合他心靈之傷。「與君同是江南客」,上應「接淅」,寫彼此之飄蓬,下啟「飛梭」,言清歡之短暫。「夢中」三句收束前片,說迷離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飛梭過眼,轉瞬即逝了。
過片另起一意,寫對伯固的勉勵。東坡與伯固交誼篤厚,曾敘宗盟,每遇離別,必有所作。只是此詞作於衰暮,前程艱險,後會難期,故語氣較前沉痛。 蘇伯固赴任澧陽,大概也不是愉快的差使,所以東坡要用遷客騷人的典實來慰勉伯固。「明日」兩句,點出送別。「掛席」即「掛帆」。揚帆西去,指蘇堅的去處。隨着西去的征帆,作者心隨帆駛,由地及人,聯想到那裡行吟漂泊過的屈原。「靈均即屈原的別名。
「澧陽蘭芷」,這些散發着屈原人格光輝的香草,也因為偉人的逝去而憔悴無華了。「靈均」從反面落筆,映襯與屈原並光輝的品格,二句同時又隱約地流露出希望蘇堅追踵前賢,能寫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來。「君才」以下各句,援引劉禹錫的故實,從正面着筆,寫出了對蘇堅的期望。寫劉禹錫被貶之事,作者即以此鼓勵老友,期望他在逆境中奮起,像屈原、劉禹錫那樣寫出光耀古今的作品來。「君才」二句,充滿了期望:你的才華不減夢得,他謫居武陵這樣的西南遠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陽同是莫徭聚居之地,到了那邊便可接續劉夢得的餘風,創作出可與劉禹錫的《竹枝詞》媲美的「莫徭新唱」來,讓這個寂寞已久的澧浦夷山,能重新鳴奏出詩的合唱,與千古名賢后先輝映。「誰謂古今隔」,語出謝靈運《七里瀨》詩:「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東坡略加剪裁,用以煞尾,便有精彩倍增之妙。這首詞橫放而不失空靈,直抒胸臆而又不流於平直,是一篇獨具匠心的佳作。
名家評價
曾季狸《艇齋詩話》:「用靈均、夢得故事,以留夢得比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參考文獻
- ↑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422-423]
- ↑ 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 古詩文網
- ↑ 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 百度漢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