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歸元禪寺

 

 

 

目錄

歸元禪寺

歸元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興建。 占地153畝,有殿舍200餘間,各類佛教經典7000餘卷。 歸元禪寺屬於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稱歸元禪寺。 歸元禪寺又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 同時還是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它與寶通寺、溪蓮寺、古德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歸元禪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20年1月24日至2月8日期間,歸元寺停止對外開放。 2021年9月2日早上8時,武漢歸元禪寺恢復了正常開放,按防疫要求每天限客3000人。

歷史沿革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白光、主峰兩位法師弘法行善,感動了信眾集資買下了漢陽王氏葵園建造禪寺。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禪堂落成。 因《易經》「元者善之長也,乾元資始,坤元資生,而易行其乎其間,此萬法歸一」 以及佛教經典《楞嚴經》「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得名「歸元禪寺」。 康熙一年(1662年),白光法師離開了歸元禪寺去京山重興古佛寺。留下《臨別酬詠》成了歸元禪寺開創初期「清規」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熙三年(1664年),主峰登上了歸元禪寺開山祖師的法座,成了歸元禪寺的第一任方丈。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主峰圓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白光圓寂。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翰林周金然前往湖廣主持鄉試時,謁方丈旦升上人,並撰寫《歸元寺記》。 道光三十年(1850年),始建五百羅漢堂。 道光三十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歸元禪寺遭太平軍兵燹,禪堂寮舍盡毀。 清文宗咸豐八年(1858年),歸元禪寺主持雪嚴常禧廣募眾緣,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寺院,基本恢復原貌。 同治七年(1868年),鐘鼓樓重建。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歸元禪寺得到了清朝光緒皇帝敕賜的「歸元禪寺」四字匾額以及《龍藏》一部。 由此,提升了歸元禪寺在佛教叢林之中的地位。 光緒十五年(1889年),德宗賜「歸元禪寺」四字並《龍藏》一部。 歸元禪寺由民間寺院提升至皇家寺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羅漢堂重建,是寺院中最有聲譽的建築。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武昌首義爆發。 民軍總司令部以歸元禪寺南,糧站也建在寺內。 因此,清軍連連炮擊歸元禪寺,攻破漢陽後,摧毀了寺內大雄寶殿、禪堂等建築,僅五百羅漢堂、老藏閣、普同塔三處倖免於兵禍。 1953年,歸元禪寺被列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歸元禪寺被國務院確立為首批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 2001年,歸元禪寺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首批4A級旅遊風景區。 2007年1月28日,歸元禪寺第四十八任方丈昌明老和尚圓寂。 2011年,漢陽歸元廟會入選第三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5年11月7日,歸元禪寺隆重舉行隆醒大和尚晉院儀式。

建築布局

歸元禪寺現占地面積153畝,建築緊湊合理,寺院坐西朝東,寺內分前、後兩區,前區(老區)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分別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三組主體建築群。

主要建築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殿,或稱大殿,也是寺內僧人上早、晚課的場所。 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經多次維修。 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 大殿正中供奉着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脫胎雕塑。橫額「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由清代大書法家馮家浩的親筆所書。 殿堂中央的高台上,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雕像,佛祖塑像背面的佛龕中,是「海島觀音」的彩色泥塑。 這組高6米、寬4米、傾角為30度的大型群塑,採用絲綢、棕麻等原生材料塑成。 大殿兩旁的牆壁上,是十八羅漢的石刻像。 在大多數寺廟中,十八羅漢都是以塑像形式出現,而歸元禪寺現任方丈隆印法師在維修大殿時,考慮到塑像占地面積大,影響遊人觀光,採用清朝高僧竹禪法師的羅漢石刻供奉。

藏經閣

藏經閣是北院的主體建築,是收藏佛教經典和藝術珍品的地方。 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後遭戰火所毀。 光緒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 歸元禪寺心淨方丈(1920年至1922年)募資再次重新修建藏經閣,現存的藏經閣高約25米,共兩層五間,是武漢市磚木結構古建築物,復建於1920年,為樓式建築。 藏經閣內殿堂高闊,正中供奉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由緬甸佛教三寶弟子於1935年8月贈予歸元禪寺,約有2噸重,是緬甸工匠用一塊重約3噸、高約2米的乳白玉石雕刻而成,為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四大玉佛」之一。

羅漢堂 寺中羅漢堂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咸豐二年(1852年),毀於兵燹,1902年完成重建,至今有近二百年歷史。 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形格局,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 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採用「脫塑」工藝,由黃陂的兩位塑師用了9年時間塑造而成。

新山門 歸元寺的外山門為新山門,採用仿古風格設計而成。外山門的扇門為仿古式朱紅殿門,為三開門式,中間為一大拱門,左右各有一小拱門。 大多數寺廟之銘牌,均橫書懸嵌於寺廟山門之楣,而歸元寺為直匾,全國罕見,堪稱一奇。 因為在帝制時期,只有得到皇上敕賜的寺廟,才可直書匾額。 該直匾額高6尺,上書「歸元禪寺」四個大字,字體工整,筆式雄渾,是仿清朝著名書法家馮家浩的手跡。 在武漢,懸直匾的寺廟,僅歸元禪寺和古德寺兩座。

山門 山門為古典式的八字門形式建築,朝陽而開,象徵吉祥。 歸元禪寺山門前的石獅,連座共高2.3米,原鎮守在漢陽縣衙、府衙門前,是明代遺物。武漢解放之後,漢陽顯正街的衙門撤銷,信眾將被棄下的石獅合力搬到了歸元禪寺。

昌明長老紀念塔 昌明長老紀念塔也稱塔院。 這裡介紹昌明長老生平,展出昌明長老的遺物、書法等。另設有接待信眾做法事場所及往生堂。

歸元正藏圖書館 歸元正藏圖書館為全國首家由寺院完全發起、信眾共建、配套設施相對齊全、並向社會開放的現代化佛教主題圖書館,建築面積近14000平方米,六層仿清式徽派建築,主體功能性建築包括歸元寺正藏圖書館、歸元大覺賓舍兩部分。 歸元寺圖書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藏書先期以佛學書籍為主,逐漸增加其他門類書籍,最終達到藏書20萬冊,佛教書籍占到40%,其他類書籍占到60%的規模。

雲集齋 雲集齋前身系民國年間重建之南雲水寮房。 南寮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經咸豐、宣統兵燹,兩度毀而重建。 1953年由寺院28名僧人開辦素食餐館。 1980年11月21日承辦國家下達的素食國宴招待國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一行,為素食餐館開辦史的輝煌一頁。 齋內的素菜特點是清淡、咸鮮,品種已有二百來種。

財寶天王殿 財寶天王殿內供奉五尊鑄銅像,主奉財寶天王,每尊重約3噸。 財寶天王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又名毗沙門天王,主管財源。財寶天王的坐騎為雄獅,位於後區的西南方位。

圓通閣 「圓通」一詞來源於佛典中的「圓通菩薩」該建築於2009年上半年破土動工,是由宮殿式石台座和紅木榫卯結構組合而成,其風格為內五層外三層四滴水樓閣式建築,是中國大型傳統木結構建築之一。 此建築基座長寬各60.8米,占地4139平方米,高60餘米。 除了將請進25尊圓通菩薩外,此前運至歸元寺的一塊重達3.2噸的「鎮寺之寶」和田玉將被打造成一尊2噸重的彌勒佛像一併在這裡展出。2011年8月26日圓通閣已圓滿舉辦「上樑」儀式,預計在2012年完工。

鐘鼓樓 歸元鐘樓之鐘,上鑄「歸元禪寺幽冥鍾」,自鑄造起近半個世紀,記載了武漢勞動人民手工技術、智慧和合作精神。取佛門「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幕擊。則昏衢,疏冥昧。」教義。在以前,鐘鼓樓每逢早晚殿或大法會,都要「鐘鼓齊鳴」,設有專職的僧人「敲板」。

放生池 放生池之設,體現佛陀之慈悲戒殺精神。 放生池寬15.6米,長25米,由64根石柱和64塊石刻板組成樓欄杆,每根石柱上雕刻一尊石獅。池內四角有「阿耨達池」四字,每個字有近一米見方。 池中南北各置噴水蓮花:熱時,為水族噴水供涼;冷時,讓水族棲息蓮花瓣上曬太陽。

觀音閣雙面觀音 觀音菩薩為雙面造型,黃銅鑄造,周圍是漢白玉欄杆,像高18.8米,立於一個3米高的蓮台之上,重達20噸,雙面觀音為二臂正觀音基本形,也稱為聖觀音像。

韋馱殿 韋馱殿門前的石獅為百年文物,出自清代匠人之手。 大門上的匾額「歸元古剎」為黎元洪的手書。 民國元年(1912年),歸元禪寺募化重修,黎元洪帶頭捐款,並贈送三塊巨匾祝賀。 其中,「歸元古剎」和「勝大宏闊」留傳至今,而「三乘廣運」在民國年間被毀,現只有復裱本掛於老藏閣大門上。 韋馱殿的背面,有昌明法師寫的「回頭是岸」四個大字。 其中「岸」字,「山」旁不在頂上,而是被擺到了一側。 此書禪意在於,修行之人,要放下心中的包袱,不能把「山」壓在心頭。 韋馱殿內還有一處昌明法師的題字,位於正面供奉的彌勒佛像上方,寫的是「皆大歡喜」。 其中「大」字的一橫中間格外粗,把這一橫去掉,就是個「人」字,好像彌勒佛的大肚子; 「喜」字的兩個「口」也沒有完全封死,意味「笑口常開」,應了佛像兩旁的檻聯上寫的「大度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慈悲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兩行字。

三聖殿 三聖殿以前是寺內僧人打坐念經的地方,主要供奉着「西方三聖」,三尊佛像均是採用高約4米、直徑約1.5米的樟木雕刻而成。 供桌前簾幕欄有四組唐玄奘西天取經故事的鏤空浮雕群像。

文物遺存

佛經 佛經有《龍藏》、《續藏》、《頻伽藏》、《磧砂藏》、《大正藏》、《昭和藏》、《真言宗全書》,還藏各地石印、鉛印、影印、碑拓等單行本佛經。 其中清代《龍藏》兩部,《龍藏》每部木刻用版39036塊,兩面刻字,翻印成冊,分裝48個在木櫃,蔚為大觀。宋代版影印本《磧砂藏》一部,計593函。 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缺「寒」字一號)。 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影印日本版《續藏》和《大正藏》各一部。 此外,還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年)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年書寫的「佛」字經,這個「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六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的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 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 若在三十倍放大鏡下觀看,每個字都一絲不苟,筆力挺秀。 另一件是民國初年(1915一1924年),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體娟秀。

書畫 書畫有宋元明清民國的205家共418件書畫作品。 有元代的黃子久、王蒙、吳仲圭、倪雲林等人的山水畫,有明人朱在、程正揆、王鐸、石濤、董其昌及清人禹之鼎、高其佩、鄭板橋、王翬、沈南蘋、何子貞等人的山水人物、楷草隸篆和翎毛花卉作品。 包括清代釋竹禪繪畫的十八羅漢像和五百羅漢譜,吳興沈銓所繪「鹿鶴同春」五彩畫、明代書畫家孫志、王寵用菩提樹葉繪製的菩薩像譜,唐代閻立本繪畫石刻觀音像等,堪稱藝術珍品。 書法中被稱為珍品的為四名名家書法作品,分別為唐代褚遂良《聖經記序》、柳公權《金剛經》、懷素草書、元代朱海《心經》。更為名貴的是宋代古拓本《禹跡圖》和《華夷圖》,詳細記載着我國古代山川、河流、沙漠、湖泊、地理,記述了上自漢武帝時開拓西域,下至唐宋時代對長城以外各地的治理等大事。

雕塑 除歸元寺羅漢堂的五百尊羅漢外,藏經閣正廳陳列的一座重達一噸多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是1935年太虛法師出訪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送的。 玉雕佛像中國僅有三尊,另兩尊分別在北京和上海。 還有兩尊紅木雕刻的達摩像,是清康熙初年的木雕精品,兩尊像,一坐一立,生動表現出達摩面壁九年,閉目冥思、超然物外的形態。

歷代高僧 昌明老和尚:(1917~2007)法名昌明,亦名道明。 曾任枝江彌陀寺都監、方丈、漢口護國寺副寺、監院漢陽歸元禪寺知客、監院、方丈,黃梅五祖寺方丈,武昌寶通寺方丈。 中國佛教協會四至七屆會長。 《佛學辭典》顧委會首席副主任。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創辦歸元禪寺僧伽培訓班,任主任。 恢復武昌佛學院,任院長。 主持歸元禪寺修志,任歸元禪寺志編纂委員會主任。 倡導歸元文化任歸元文化叢書編委會導師。 2007年1月28日1時6分武漢歸元禪寺安詳示寂,享年90歲,戒臘73夏。 隆印大和尚:1981年昌明法師為其披剃。 1984年任命為歸元禪寺監院,2001年至2003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並獲研究生碩士學位。 2007年4月26日,隆印法師升座為武漢市歸元禪寺第49任方丈,兼任湖北枝江彌陀寺主持。 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漢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武漢市慈善總會副會長、武漢市政協常委。

保護措施

翠微亭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文物古蹟,不斷對歸元寺進行維護修葺。 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來的關懷和保護下,寺廟沒有遭到破壞,宗教設施及珍貴文物也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從1973年至今,歸元寺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大士閣、鐘鼓樓、翠微亭等建築翻修一新。

宗教活動

2013年6月22日上午9點至11點,歸元禪寺寺第三期禪修活動——「生活禪之在生活中修行」在齋堂三樓圓滿舉行。 本次禪修活動由該寺知客燈磬法師主持,主講嘉賓為周軍居士。 2013年7月13日(農曆六月初六),武漢市歸元禪寺2013年第六期禪修活動——「誦經會」在齋堂三樓舉行。 由本寺方丈隆印法師親自帶領十方善眾誦讀《金剛經》。 2014年4月10日上午,以台灣「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海明禪寺方丈明光大和尚為團長,海明禪寺董事長如道法師為顧問的台灣佛教代表團一行59人拜訪湖北武漢歸元禪寺。 2014年9月28日,武漢歸元禪寺在觀音廣場啟動第六屆金秋祈福文化節。 [29] 2015年3月14日,歸元寺「禪修一日」文化活動邀請延參法師講座開示,並與歸元寺方丈隆印法師對話。    [1]

參考文獻

  1. 歸元禪寺,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