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位於湖南省岳陽市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岳陽縣、平江縣、汨羅市三縣市交匯處,距離長沙市、岳陽市分別約150公里和70公里,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張谷英村為漢族聚居群落。整個建築群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體組合而成。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嘉靖41年,清代兩次續建。現有巷道62條,天井206個,總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總體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各個單元自成庭院,各個庭院貫為一體。其最大特點是排水設施完整,採光、通風、防火設施完備。
目錄
簡介
張谷英村,屬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位於岳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1]。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築。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裡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緻勘測後,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張谷英村幾經滄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層」、「當大門」、「潘家沖」三棟,
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着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里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青磚花崗岩為輔。
村落容貌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迴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廊里舖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接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圖案有喜鵲、梅花、猛獸之類,栩栩如生。
張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腳下,以主屋為大門,背靠青山,門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護莊河。大門門楣上有一幅太極圖,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貴之意。大門裡的坪上有兩口大塘,分列左右。它們寓意龍的兩隻眼睛,既用來防火,又壯觀瞻。屋場內渭溪河迂迴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
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條長廊,廊里用青石板鋪路,沿途可以通達各家門戶,連接着各個巷道,巷道兩旁由青磚壘牆,高達10餘米。牆高且厚,宜於防火,稱為封火牆。大屋場裡像這樣的巷道一共有60條,它們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最長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總長度達1459米。
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檐內,渾圓的樑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獸之類,栩栩如生。
張谷英村現住有658戶,2169人,全部是張谷英的第26、27代子孫。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裡,謹守着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幾百年,世傳不衰。
村落發展
張谷英村為漢族聚居群落。整個建築群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體組合而成。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嘉靖41年,清代兩次續建。現有巷道62條,天井206個,總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
總體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各個單元自成庭院,各個庭院貫為一體。其最大特點是排水設施完整,採光、通風、防火設施完備[2]。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村人以讀書為榮,以不識字為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6人、貢員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學生33人,當代大學生240多人、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張谷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視頻
張谷英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全村人都姓張,搜狐,2018-04-11
- ↑ 張谷英村風水 巨龍戲珠巧妙布局,古建中國,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