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良
张维良 (1957年 - ) 出生于江苏苏州。 是一位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华夏室内乐团团长、中国音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南京东南大学名誉教授。[1]
张维良自幼喜爱音乐,八岁开始学笛,后跟随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等名家学笛。早年他改编的古曲《秋江夜泊》、《梅花三弄》等早已成为经典而广泛流传。很多人称张维良为"中国笛王",还有很多人称他为"圣手箫王"。1986年灌制了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箫的世界》。[2]
目录
个人简介
中文名 张维良
出生日期 1957年
代表作品 《笛子演奏法》、《箫吹奏法》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
毕业院校 中央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华夏室内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职 业 教授 演奏家
人物经历
张维良,青年笛子演奏家,195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喜爱音乐,八岁开始学笛,1967年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的精心培养和系统训练。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王铁锤等老师。1981年转入音乐学院器乐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任该校笛子专业主课教师。[3]
1987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个人笛箫独奏音乐会。
1987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音乐入门丛书《笛箫演奏法》。
1992年1月举办了《别梦》独奏音乐会。
1993年与日本著名尺八演奏家——克里斯朵夫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与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弗郎索瓦联合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在台湾《音乐与音响》刊物上发表了《当代中国笛乐文化发展的透视》。
1994年在《中国音乐》上发表论文《笛箫乐器呼吸理论及其实践》。
1995在《中国音乐》上发表论文《中国竹笛教学回顾与展望》;在香港雨果乐讯上发表的论文《冯子存的笛子演奏艺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音乐入门]丛书《箫演奏法》;年底创建了“华夏室内乐团”任团长;6月举办了《忆吹箫》独奏音乐会。1996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音乐入门丛书《箫曲四十首》;率团参加法国96’现代音乐节。
1997年推出了箫与多媒体结合的专辑《箫的传奇》。
2000年12月26日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张维良笛箫独奏会》。
2000年10月,作为专家出席全国首家埙质量鉴定会,为埙及埙乐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2001年1月7日在中国广州星海音乐厅与广州交响乐团演出曹光平先生的《中国大曲——埙与笛》交响作品音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担任大型团体表演《自然》配乐的作曲、配器以及整个开幕式全部文艺演出的箫笛演奏。
2018年12月12日,在国家大剧院参加 “上善若水”中国竹笛乐团民族室内乐音乐会演出。[4]
论文著作
张维良撰写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创作、编配的作品106部。其中《20世纪笛子名曲》成为中国音乐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备教材,其中的乐曲是学生必需学习吹奏的曲目。这本教材也成了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笛箫演奏专业学生重要的工具书;在核心刊物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2007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的《民族器乐教材建设》科研课题。[5]
个人成就
张维良创造性地在笛子演奏中运用了全音阶及十二音序手法,将笛子的音域拓宽至三个八度。这种后现代手法也被张维良运用于箫的演奏上,让听惯传统笛箫演奏的人听觉上感到很新奇。
张维良曾为多部影视作品配乐,[《菊豆》中使用了埙、《霸王别姬》更是整部电影音乐仅采用一种乐器,这在电影史上尚属少见。随着这些电影走向国际,中国的传统音乐也被世人所知。但张维良说,现在民乐还没真正走出去,洋人听民乐有时只是猎奇而已。
张维良于2006年在其原有创办的“华夏室内乐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管弦乐团”,这支乐团的成立旨在不断拓宽民族器乐的创作、表现空间,从东方美学的角度,对创作、表演的风格特色进行合理的审视,同时提炼和归纳器乐演奏和技能训练的经验,使民族器乐的教学方法不断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新的时代探寻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个平台上,具有不同风格、流派特征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可以展示其才艺、彰显其观念;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作曲家,在民族器乐创作领域中,利用这个平台,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华夏民族乐团成立以来在国内外进行数十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主要包括:2007年1月30日到2月13日,作为北京奥运文化使者出访欧非六国巡演;2008年3月22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展现中国传统民乐魅力的“华夏新世纪”音乐会;2008年7月8日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中国,加油”民族音乐会;2008年7月25日,在意大利参加了誉为音乐教育领域奥林匹克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音乐会;2009年10月于台湾举办了“两岸音乐文化交流”音乐会;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在国内十余城市进行巡演活动,举办近40场音乐会。
音乐作品
热门歌曲
01 | 茶禅一味 |
02 | 凝翠 |
03 | 古刹幽境 |
04 | 本来无一物 |
05 | 两相忘 |
06 | 飘香 |
07 | 醉人茶色 |
08 | 神清,骨醉 |
09 | 白云自去来 |
10 | 忘言-,钱起,<,与赵莒茶燕> |
11 | 水味香-,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
12 | 香飘,水云间,~庐山,云雾茶 |
专辑
荣誉记录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教授、副主任、华夏室内乐团团长、中国音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南京东南大学名誉名誉教授。
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获优秀表演奖(笛子组第一名)。
1983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太湖春》获中国音乐学院首届创作比赛二等奖。
1987年参加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获一等奖。(集体)。
1987年演奏的《清明上河图》(箫与箜篌)获1987年国际放送基金大奖。
1988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南韵》获全国第六届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三等奖。
1995年录制的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箫的世界》荣获金唱片奖。
1995年底创建了“华夏室内乐团”任团长,已举办系列音乐会五场,并率团参加法国96’现代音乐节,获得极大的成功,被誉为是“中国最有希望的演出团体”。
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
2001年舞蹈《缘》获俄罗斯世界舞蹈比赛金奖(担任音乐创作)。
2002年古筝与电子音乐《沧浪秋吟》MTV比赛获中央电视台“新光奖”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
2002年荣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
2003年创作的男子独舞《竹梦》音乐获“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
2009年由他所带领的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二等奖”;特色资源库“民族器乐竹笛篇”被评为优秀。
记者访谈
《广州日报》:你虽然是一个演奏家,但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你更愿意被人称为演奏家还是作曲家?
张维良:笛箫的技术在不断发展,演奏的时候要体现出来,而作曲要先了解文化背景,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入手去发展它。虽然我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我还是觉得我不是一个作曲家,而是一个演奏家。
《广州日报》:你觉得演奏时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经常有些人被人称为快手。
张维良:快速演奏或者说顺着音阶来演奏,对很多人来说不难,但如果不是顺着音阶的话,有的人可能吹不下来。比如我的一些作品被指定为金钟奖的比赛曲目,就有很复杂的技术,混杂、吐音、连音,对比伏度达到极致。但这些只是手段,最终演奏依靠的还是文化内涵。
《广州日报》:笛子过去有南北流派之争?你觉得现在还有新的流派产生吗?
张维良:我自己没有流派,我跟过四个大师学过。其实流派怎么形成的呢,是在过去特定背景下,比如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以及语言文化不同的环境下造成的。但现在是信息社会,资源共享。
创新
箫笛与西洋长笛和钢琴对话
《广州日报》:西洋长笛和中国笛子有什么不同?
张维良:其实在演奏上没什么不同,主要是文化的不同,技术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比如用长笛和中国的笛子演奏《茉莉花》,演奏的音符是一样的,但你听到的味道不同。
《广州日报》:和西洋长笛演奏家合作过?
张维良:有过很多次这样的交流,比如有一次在巴黎举行了一场“缘梦”的对话,我用笛子演奏中国的《春江花月夜》。对方用长笛演奏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
《广州日报》:您曾在音乐会上和钢琴对话。箫的音量非常小,竟然可以和钢琴对手?
张维良:正因为箫的音量小,在中国民族乐器中也属于小字辈,我才选择它与西洋的“乐器之王”钢琴合作,拓宽箫的表现形式。前些年曾与加拿大著名钢琴家罗伯特合作,我们俩在舞台上,人,是一中一洋;乐器,也是一中一洋;演奏的曲目中西合璧;音乐的理念也是中西结合,效果很不错。
跨界
向张艺谋学习跨行业吸收
在影视界,张维良曾为多部影视作品配乐,像《菊豆》中使用了埙、《霸王别姬》更是整部电影音乐仅采用一种乐器,这在电影史上尚属少见。随着这些电影走向国际,中国的传统音乐也被世人所知。但张维良说,现在民乐还没真正走出去,洋人听民乐有时只是猎奇而已。
《广州日报》:和张艺谋合作这种方式对民乐的传播作用大吗?
张维良:张艺谋他们有很多观念,确实是一个超人,通过合作我学到了对事业、创作的认真和不断追求。任何行业是通的,比如电影的画面讲究意向,音乐也讲意向。在合作中学到了跨行业吸收。不过笛子行业比较特殊,游戏规则不一样。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民乐团也都以去金色大厅为目标,您怎么看?
张维良:去金色大厅是件好事,可以通过中国音乐传递中国人的思想,让世界了解我们。但去了就真的震撼世界了吗?洋人都来学笛子了吗?没有,所以我们要清醒,目前只是经济强大了,他们才来关注中国文化。比如谭盾的音乐,其实是用国际的手段表现民乐,但洋人只是猎奇而已。
教育
别把民乐当手艺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现在民乐的现状?
张维良:民乐现在呈上升趋势,这是一种进步。比如大连笛子培训基地有3000多人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城市几千人学一样乐器很难得。原因就在于国家发展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血脉亲近感,传统文化开始复兴和回归。
《广州日报》:那民乐的问题在哪里?
张维良:问题不在社会,而是意识职业教育和演奏发展不够,创新意识缺乏,守旧,另外作曲家没有太多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也不够精彩。女子十二乐坊刚出来的时候很新鲜,但缺乏文化底蕴,就解散了。
《广州日报》:那具体到笛萧的领域呢?
张维良:演奏家要包容,不论在风格、流派,还是年长、年少,大家都要团结。另外,要大力加强科学化训练的教材。同时创作要繁荣,从事民乐的,作曲行业的都要在这一方面注入力量。
《广州日报》:不断有人慕名来找你学艺,你对这些人有什么建议?
张维良:我觉得盲目心理要抹掉,学民乐不要太盲目。不是把民乐当成是手艺来学。有些学生学成后可以去做一个园丁。现在民乐很缺乏规范性的教材,很有限。我9月份会出两本笛箫的教材。
名家教堂
评弹丽调融入《花泣》
张维良对每个音符的长短快慢、轻重缓急的处理都十分准确娴熟,吹技可谓炉火纯青。
不过,在所有作品中,他最爱《花泣》,“那是我1991年写的,虽然时隔20年,每天都听。喜欢它的原因在于它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也经过了20年的考验。”
“《花泣》用林黛玉葬花的题材来写,花落人亡。当初我父亲去世,要写一个作品,父亲是我心中一朵花,没有他的提携我不可能走这条路,我是江苏人,我就用苏州评弹的一个丽调融入笛子中,这个素材比较深沉,试图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的心境。当然笛子气息的把握和控制也很重要,另外要了解吴文化的背景,不过这首作品表面的技巧不难。”
专家评价
乐迷心声
金铁霖:他是当今最好的笛箫演奏家之一。
李西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先生的《天幻箫音》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具有魔幻般魅力的音乐世界。以新颖的创意和高超的演技,赋予古老的箫、笛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一个高起点上,开了中国乐器New Age的先河。
乐迷心声
人们常说“音乐是有魂的,它会摄住你的心。”第一次听《花泣》就让我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它演奏方面以散板、运腔与紧打慢唱的技法相结合,使音乐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力刻画了黛玉“花落人去”的心境。
张维良对笛子和箫的技巧把握是出神入化,他吹奏《绿洲》时节奏变化丰富,其中循环呼吸、双吐和半音阶都属于难度较大的技巧。
《醉笛》通过音程大跳、两极音型极端进行以及循环呼吸双吐等高难度技巧,更是难上加难。
一次喝茶时,听到张维良的《禅茶一味》这张专辑,让我的心沉入寂静!
《南韵》让我喜欢上低音笛,以前都嫌笛子很吵,现在改变看法了。
视频
笛子丨笛箫圣手张维良天天向上表演
参考资料
- ↑ “中国笛王”张维良(图) 网易云音乐,2009-08-10
- ↑ 张维良 搜狐娱乐,2010-03-21
- ↑ “中国笛王”张维良 箫笛独奏北京奥运开幕式(组图) 广州日报,2009-08-07
- ↑ “上善若水”中国竹笛乐团民族室内乐音乐会 音乐厅,2018-12-12
- ↑ 张维良 中国民乐,2012-07-13
- ↑ 张维良 QQ音乐,201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