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河中游,跨張掖市甘州、臨澤、高台三縣區,長204公里,總面積61.5萬畝,其中核心區20.5萬畝、緩衝區18.5萬畝、實驗區22.5萬畝。南依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處於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帶[1],是我國西北地區自然保護區網絡的重要節點。屬荒漠地區典型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具有很強的典型性、稀有性、瀕危性和代表性,是集生態保護、科研監測、資源管理、生態旅遊、宣傳教育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於一體的自然生態類自然保護區。
張掖地處黑河流域中游,有濕地面積316萬畝(210420.42hm),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02%,生態區位十分顯要。這些彌足珍貴的濕地資源是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護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河西人民生息繁衍、國防科研和邊防建設的重要依託。
2015年12月,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將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
目錄
戰略地位
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事關甘、青、蒙三省區乃至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屏障,事關國家航天事業和國防建設。保護區的建立,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防風固沙、減輕沙塵暴危害、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特別是在維繫黑河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阻斷京津地區西路沙塵,確保完成國務院確定的下游年分水指標,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等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黑河流域(張掖)濕地保護工程,對於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維繫流域綠洲生態安全都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將黑河濕地保護和地方發展目標上升和融入了國家戰略,使張掖真正成為坐落在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中的城市,由此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環境、條件和整體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張掖在全省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分工和布局更為清晰,特色更為鮮明,也進一步印證了張掖「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戰略定位的準確性,使生態建設、現代農業和通道經濟三項重點更為突出,必將贏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同時,張掖市積極順應國家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時代要求,把國家利益與自身的特色緊密結合,堅持「南保青龍、北鎖黃龍、中建綠洲生態城市」,以此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推動綠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濕地資源
張掖濕地有兩大類4個類型13個類別,總面積為210420.42hm,占全市土地面積的5.02%。其中天然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河流、泛洪平原濕地、永久性淡水湖、季節性淡水湖、草本沼澤、高山濕地、灌叢濕地、內陸鹽沼9個類別,面積為199709.97hm,占全市濕地面積的94.9%;人工濕地包括池塘、灌溉渠系及稻田、蓄水區、鹽田4個類別,面積為10710.45hm,占全市濕地總面積的5.1%。在天然濕地中,其中高山濕地113678.68hm,占全市濕地面積的54.02%;河流濕地58110.95hm,占全市濕地面積的27.62%;冰川濕地40008.08hm,占全市濕地面積的19.01%。按行政區域統計,肅南縣、高台縣、臨澤縣、山丹縣、民樂縣、甘州區濕地面積分別為155100.1hm、17450hm、10822.2hm、10256.9hm、11652.68hm和5139.14hm,分別占全市濕地面積的73.71%、8.29%、5.14%、4.87%、5.54%和2.44%。
視頻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河西走廊蜂腰地帶古城關隘在歷史上的地位,豆丁網
- ↑ 中國49塊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搜狐,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