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剪刀
簡介
張小泉剪刀至今有400多年歷史,在中國剪刀史上很有名,有「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興,南有張小泉」之說。相較於1840年創立的曹正興和1651年創立的王麻子,首創於1580年的張小泉資格最老。安徽黟縣會昌鄉人張思家在蕪湖學得精製剪刀的手藝,後回鄉開設張大隆剪刀店;其子張小泉師承其父製作剪刀,並幫助打理其父所開店鋪。後因戰亂,張大隆剪刀店關閉,張小泉攜子張近高舉家逃往杭州避亂,定居當時杭州最繁華的城隍山腳下的大井巷內。為謀生,張家於1580年在杭州大井巷搭棚壘灶,開店銷售其自製剪刀,其店名為張大隆剪刀鋪,志在恢復先前因戰亂而在故鄉被迫關閉的店。因張大隆所制剪刀打磨工藝精細,經久耐用,逐漸遠近馳名。但張小泉品牌卻是在近半個世紀後於崇禎元年(1628年),張大隆以其杭州創始人之名為商標,才正式形成的。至康熙二年(1663年)時,張大隆也易名為張小泉近記,其含有杭州店面創始人之本名的店名沿用至今。1915年,在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張小泉剪刀獲得了銀質獎。1929年,在首屆「西湖博覽會」上,張小泉剪刀獲得了特等獎的最高榮譽特等獎。至1949年初,張小泉難以為繼,以黃金190兩的代價讓人頂租其位於杭州大井巷18號的老店房產,生產也近完全停滯。為恢復生產,當地政府於1953年相繼組織成立了5個張小泉制剪合作社,並於1954年一起遷至杭州海月橋集中生產;1955年,5社合併為杭州張小泉制剪合作社。1956年,在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下,國家撥款40萬元,加上地方自籌20萬元,籌建了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廠址移至杭州大關路33號。1991年,張小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認定為第一批中華老字號。1997年,張小泉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2000年,通過轉製成立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2002年,獲原產地註冊保護。2006年,國家商務部發布 《中華老字號認定規範》後,張小泉又成為重新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品牌。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確定杭州市的施金水、徐祖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
傳統手工鍛造工藝共有72道工序,剪刀的特點是「剪切鋒利、開合和順、手感輕鬆」。清乾隆時,張小泉已傳至第三代張樹庭,其產品此時已成貢品作為宮廷用剪。至同治年間,「張小泉」剪刀已被公認為馳名地方產品,作為「杭剪」的惟一品牌,與當時頗負盛名的 「杭扇」、「杭線」、「杭粉」、「杭煙」並稱為杭州「五杭」。目前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最大的園藝剪有36寸長,七斤多重;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長,可放入火柴盒內。可在杭州各大商場購買到該品牌剪刀。
視頻
張小泉剪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剪刀傳人:施金水 徐祖興 ,新浪,2007-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