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辅
張光輔(?-689年8月24日),唐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明辩,有官吏的才干。历任司农少卿、文昌右丞。
687年五月初三,时任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张光辅被任命为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88年九月初一,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兵十万人讨伐,张光辅为诸军节度,为同鳳閣鸞臺三品。张光辅在豫州,部下向刺史狄仁杰要钱,狄仁杰不理。张光辅大怒:“州将轻元帅邪?”狄仁杰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张光辅问他这话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张光辅无法反驳,回朝上奏说狄仁杰不恭顺。狄仁杰被降为复州刺史。689年三月十一,张光辅守纳言(侍中)。三月二十,张光辅守内史(中书令)。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准备逃亡突厥。得到洛州司马弓嗣业(《旧唐书》作房嗣業)、洛阳令张嗣明的资助。徐敬真到定州被抓获,弓嗣业闻讯,自缢而死。张嗣明、徐敬真希望多诬告一些有名望的人,期望这样自己能免除死罪。张嗣明诬告张光辅“征讨豫州时,他私下议论图谶、天文,在朝廷和李贞间两头讨好。”八月初四,张光辅和徐敬真、张嗣明等一起被处死,籍没家产[1]。
目录
人物轶事
狄仁杰与张光辅
李贞起兵造反时,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兵30万前往镇压,叛乱很快平息。张光辅称这批人为“逆人”。逆人有六七百人,连同他们的家属,总共有5000多人。按张光辅的意思,这六七百人全部处死,他们的家属全部籍没为奴。
狄仁杰到任,只见监狱人满为患,弄得家家垂泪,户户叫苦,狄仁杰十分难过地说:“人命关天,怎么可以这样滥捕呀!”
狄仁杰当然不能同意张光辅这样处理,他认为,这些人不能算“逆人”,只是“诖误者”所谓“诖误者”,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受连累者的意思。
他怎样才能解救这批人呢?如果正面和张光辅争论,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张光辅扣你一个同情包庇叛逆的帽子,你就吃不完兜着走。
于是他给武则天写了一封秘密信件,说:“罪囚很多、实事求是地说,多数是诖误,当时那种情况,不跟着造反,也难保性命。
如果我请求你减免他们的罪过,又好像是我为这些叛逆之人申理;如果面对这种过重的处决,我不说话,又违背了陛下一向宽大为怀的旨意,因此我写了这封密信给你,请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武则天接到狄仁杰的密信之后,马上批复,所有这六七百人全部免死,带着他们的几千家属流放戍边。
这四五千人在官兵的押解下向西北走去,路过甘肃宁州时,受到了当地父老的热情接待,告诉他们是狄使君救的他们。
原来在这之前狄仁杰出任过宁州刺史。宁州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杂居区,狄仁杰到任后采取了一种民族平等和民族和睦的政策,受到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拥护,人们称他为狄使君,并给他树立了一块德政碑。正因为狄仁杰在宁州政绩卓著,才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从此提拔上去。
这批流放犯,感谢狄仁杰活命之恩,在宁州狄公的德政碑下且拜且哭,三天之后才离去,到了目的地,也给立德政碑。豫州平叛后,张光辅及其部将对豫州地方勒索
狄仁杰与张光辅在豫州的处理事件,狄仁杰代表地方政府坚决拒绝部队这种无理要求,并说:“以前豫州就只有一个李贞,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招来了几万个李贞。”
张光辅很生气,问他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张光辅统率30万大军来到豫州,豫州老百姓吊着绳子缒城而出,响应官军的人成千上万!他们对平叛也是有功劳的。可是,张光辅身为统帅,带头勒索,目无王法。
张光辅暴跳如雷,但终究没有达到目的,回到洛阳,他在武则天面前告了狄仁杰一状,说他言语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