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令(拼音:lìng、 lǐng 、líng)是漢語常用字 ,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

古字形上部模擬發出號令的木鐸,下部模擬受命的人。意思是發號令使有所為。由於命令是由上級發布的,所以"令"字引申為必須執行的法令、指令、軍令。又引申為發布命令的長官。古代政府官員也稱令,如中書令。

長官又是受人尊敬的,所以"令"字又引申出美、善的意思,作為用。此外,"令"字還有"使"的意思。以上義讀lìng。令狐是古地名,也用作姓氏,此處令讀líng。令讀lǐng時,作量詞,五百張原張的紙為一令。

2019年12月12日,日本京都清水寺公布了2019年年度漢字"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令

漢語拼音; lìng、lǐng;líng;lián

注音字母; ㄌㄧㄥˋ、ㄌㄧㄥˇ;ㄌㄧㄥˊ;ㄌㄧㄢˊ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四敬;下平八庚、下平九青

部首; 人

筆畫數; 2+3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級; 一級(0282)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4EE4

五筆; WYCU

倉頡碼; OINI

鄭碼; ODW

四角碼; 80302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的"令"字上部是個三角形,下部是個規規矩矩跪坐着的人。金文和小篆都保持了這種格局。對上部的三角形,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有人認為上部的三角形模擬發出號令的木鐸,下部模擬受命的人。也有人認為,這三角形,是古代集合的"集"字,表示將眾人集合到一起,一個個跪着,由首領發布命令。林義光《文源》認為這三角形是一個朝下張開的"口",跪着的人在聽長官用嘴發布命令。還有人認為,這三角形表示房屋,表示一個人坐在屋裡接收命令。

以上說法大同小異,都把"令"字的本義歸結為命令或發布命令。隸變以後,卻把屋下跪坐的人變成"卩(jié)"了,楷書又將"卩"寫作"龴"。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九】【卩部】力正切(lìng)

發號也。從亼、卪。

【注釋】從亼(jí)卪:徐灝《說文段注箋》:"令者,持節以號召於人也。故從卩,從亼。亼者,集也。"

說文解字注

發號也。

注:號部曰:號者,嘑也。口部曰:嘑者,號也。發號者,發其號嘑以使人也。是曰令。人部曰:使者,令也。義相轉注。引伸為律令,為時令。詩箋曰:令,善也。按詩多言令,毛無傳。古文《尚書》言靈。見《般庚》《多士》《多方》。《般庚正義》引《釋詁》。靈,善也。葢今本《爾雅》作令,非古也。凡令訓善者,靈之假借字也。

從亼卪。

注:號嘑者招集之卪也,故從亼、卪會意。力正切,古音在十二部。

廣韻

力延切,平仙來 ‖令聲元2部(lián)

令,《漢書》雲:"金城郡有令居縣。"顏師古:"又音零。"

呂貞切,平清來 ‖令聲耕部(líng)

令,使也。又呂鄭、郎丁二切。

郎丁切,平青來 ‖令聲耕部(líng)

令,漢複姓。有令狐氏,本自畢萬之後。《國語》雲:"晉大夫令狐文子。"即魏顆也。自漢已後丗本太原,至邁為王莽所誅,邁少子始居燉煌也。

【校釋】燉,原作"墩",據鉅宋本、巾箱本、四庫全書重修本等改。

力政切,去勁來 ‖令聲耕部(lìng)

令,善也。命也。律也。法也。力政切。又力盈切。又歷丁切。二。

郎定切,去徑來 ‖令聲耕部(lìng)

令,令支縣,在遼西郡。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令·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3

《集韻》《正韻》併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

《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禮·月令》:命相布德和令。《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

又三令。《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

又縣令。漢法,縣萬戶以上為令,以下為長。

又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

又善也。《詩·大雅》:令聞令望。《左傳·成十年》: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

又姓。

又《集韻》郎丁切。《正韻》:離呈切,並音零。廝役曰使令。

又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

又令狐,亦地名。

又令狐,複姓。

又《詩·齊風》:盧令令。注:盧,田犬。令令,犬頜下環聲。

又與鴒通。《詩·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即鶺鴒鳥。

又令適,甓也。與瓴甋同。

又《集韻》郎定切,音笭。令支,縣名。在遼西。

又《廣韻》力延切。《集韻》陵延切,並音連。亦縣名。《前漢·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縣。

又《集韻》盧景切,音領。官署之長。

又葉呂張切,音良。韓愈《溪堂詩》:凡公四封,旣富以強。謂公吾父,孰違公令。葉下邦。

《說文》載卩部。從亼從卩。發號也。徐曰:亼即集字,人而為之節制。會意。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捺)③丶(點)④フ(橫撇)⑤丶(點)

【寫法】❶撇和捺從豎中線起筆,罩住"丶"和"龴",撇尖、捺腳都在橫中線下方。❷兩點上小下大,上點收筆于田字格中心,下點在豎中線與橫撇撇尖相接。[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