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弗吉尼亚·伍尔芙

维吉尼亚·伍尔夫英语: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先锋。在一战与二战的战间期,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奥兰多》,散文《属于自己的房间》等,其中的名言指出,女人必须有她自己的一点收入及独立的房间。

维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出生 1882年1月25日
米德塞克斯郡肯辛顿
( 今属于大伦敦 )
逝世 1941年3月28日(1941-03-28)(59岁)
英国东萨塞克斯郡雷威斯
职业 小说家散文家批评家
国籍 英国
母校 伦敦国王学院
配偶 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1880-1969)
受影响于 乔治·艾略特列夫·托尔斯泰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
施影响于 麦可·康宁汉希尔维亚·普拉斯伊恩·麦克尤恩

目录

早年生活

1882年1月25日,维吉尼亚于伦敦出生,当时她的父母给她取名阿德琳(Adeline)。截至她结婚前都叫阿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

而她的父母双方都曾丧偶,所以伍尔夫与她的异母/异父兄弟姐妹住在一起,整个家庭跨三宗婚姻。她的父亲是当时显赫的编辑莱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也是文学评论家及传记作者。他的亡妻为萨克雷的幼女,因此,他与很多文学名士都有往来,包括亨利·詹姆斯丁尼生托马斯·哈代。伍尔夫的母亲是一个美人,曾为前拉斐尔派的画家爱德华·波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担任模特。吴尔芙跟随父母住在伦敦市区,那里邻近海德公园。另外,她的早年教育由父母在家指导完成。

1895年,她的母亲突然离世。2年后,同母异父的姐姐Stella去世,15岁的艾德琳因此遭受若干次精神崩溃。

1897至1901年间,艾德琳于伦敦国王学院接受古希腊、拉丁语、德语及历史教育。后来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性侵的遭遇。1904年,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她们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最初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婚后以及著作

1912年,和公务员兼政治理论家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是由自己和其丈夫成立的“贺加斯岀版”(Hogarth Press) 推岀。

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至今仍有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夫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永不要相信我的信,不骗你,写这信之前我彻夜未眠,瞪着一瓶三氯乙醛,喃喃说着不能、不要,你不能饮。”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之后,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留下了给丈夫的遗书。伍尔夫与詹姆斯·乔伊斯同年出生,又同年死去,两人又同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热议视频

英国意识流小说杰出代表 弗吉尼亚伍尔芙

她们人生如画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生——游走于优雅与疯癫间

现代研究

最近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忧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 1997 年 Eileen Barrett 和 Patricia Cramer 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 Virginia Woolf 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

在 2002 年,出现了一部以吴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最后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可·康宁汉(Michael Cunningham)1998 年的同名小说。电影名字“The Hours”是吴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暂时名字。不过有些研究吴尔芙的学者对吴尔芙在影片中的形像非常不满。

纪念

2018年1月25日,Google以其首页的Doodle纪念吴尔芙的136岁冥诞[1]

作品

小说

  • 出航(The Voyage Out,1915年)
  • 夜与日(Night and Day,1919年)
  •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年)
  •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年)
  •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年)
  •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年)
  • 海浪The Waves,1931年)
  • 岁月(The Years,1937年)
  • 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年)
  •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 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
  •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1940年)
  •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1942年)
  •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1948年)
  •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1919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