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是社會總體文化的組成部分,建築物是建築文化的載體,它裝載着人類、社會、自然與建築之間相互運動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綜合就是建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建築物質財富和建築精神財富的總和。
目錄
表現
由於建築與技術的特殊緊密關係,決定了建築與其他藝術之間的根本不同。建築現象具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由服從於客觀要求的物理結構所構成;另一方面,又具有旨在產生某種主觀性質的感情的美學意義。
文化的功能是保障人類的安定,用途是保障人類種族的延續,而技術的功能也同樣是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延續,這與文化的本質意義是相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在實施的過程、結果中同時伴隨文化的產生。
相同材料不同地域
同材料而產生不同的建築文化形態的現象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1]。如木材,日本與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築都採用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但在使用中卻存在很大的差異,雖然日本的建築很大地受到中國唐代木構架建築的影響,但在傳統民居的建設中仍然發展了獨具特色的小梁密柱式框架結構,經濟而且呈現柔性、細膩的空間特徵;而中國則是大梁、大柱式框架結構,呈現出相對剛性、高大的空間形態。
「就地取材」
運用天然材料,「就地取材」 ,這是不同地域建築的最初選擇,且由此而構成了當地建築文化的主要特徵。以高寒氣候特徵為主的地區,都主要採用蓄熱量高的材料如泥土、土坯、石塊等。在濕熱地區,如中國雲南的傣家民居主要採用竹子作建材。處於閩西山區,採石用土方便,紅褐卵石砌築牆基作為維護結構。還有西藏的石屋碉樓、東北的井幹式木屋、大西北的窯洞等等,各自富於地域特色的材料成為地域建築文化的肌理要素。
建築環境控制技術的地理空間分異
建築技術的地理空間分異是隨着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對環境的適應而產生的地域環境控制技術上。地域環境控制技術是指當地居民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而傳承下來的,巧妙改善居住環境的熱工環境的方法。由於各地的自然氣候千差萬別,自然資源、地貌特徵各不相同,因此為適應環境而努力做出的嘗試也是種類繁多,這是世界各地建築千差萬別、形態各異的主要原因。
形態
建築文化與文化一樣,也有四種形態。
1.建築實體文化。如建築物、構築物、雕塑、建築設備、建築過程、建築活動等,是建築文化發展水平的體現;
2.建築規範文化,如建築管理體制、機制、建築法規、政策等,是建築文化成熟的標誌[2];
3.建築理念文化,如建築哲學、科學、藝術等,是建築文化的核心;
視頻
建築文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地域建築文化的三種技術表現,豆丁網
- ↑ 建築文化主要體現在哪裡,還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