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國公
慶國公,中國古代一等公爵。歷朝可考者9人,其中著名者有宋仁宗、吳潛、夏竦等。慶國公,亦見於文學作品。
吳延祚(917~971),字慶之,改名廷祚,吳璋第三子。吳延祚公出身行武,初為後周重臣,繼而為北宋開國元勛,贈封燕王。吳廷祚公後周時歷宣徽南院使,左驍衛將軍,檢校太尉,樞密使,封慶國公;北宋初建隆元年二月,加封同中書門下二品;公元962-963年出任雄武軍節度使;公元963-971年出任永興軍節度使。卒於家,贈侍中。
目錄
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趙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親是李宸妃。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為永昭陵。
諡號: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1]。
趙椿
趙椿,宋徽宗第十九子。政和二年封慶國公。政和三年閏四月,早殤,追封漢王。
趙令譮
趙令譮,南宋孝宗趙昚的祖父,秦王趙德芳的玄孫、英國公趙惟憲的曾孫、新興侯趙從郁之孫、華陰侯趙世將之子,宋徽宗族弟,封慶國公。
吳潛
吳潛(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號履齋。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夏竦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文學家。夏承皓次子,字子喬。仁宗即位初封慶國公,慶曆年間封英國公,皇祐己丑年(1049)進鄭國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農曆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賜諡「文莊」。
張達
乞台普濟
乞台普濟,河西人,本姓史氏。元武宗即位,拜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封慶國公。
陳邦傳
陳邦傳(?-1652年),一名陳邦傅,字霖寰,浙江紹興人。本是富家弟子,有口才,善於逢迎,以賄賂中武科。歷官分守柳、慶參將,思恩侯。南明時,官慶國公,跋扈殃民。孫金鼎買通陳邦傅,結為親家。
順治四年(1647年)三月,清軍進逼平樂,邦傅「競拔營而去」,逃往柳州,清軍直犯桂林。後降清軍,誘殺宣國公焦璉,並以潯州降清,又為清軍取下平樂、清遠,封慶國公。
琅琊榜中的慶國公
慶國公原來是刑部尚書為譽王一派的人,譽王命令其將樓之敬一案做成鐵案。譽王為了慶國公一案拜訪梅長蘇新宅,因梁帝將案件交由靖王主審,譽王擔心靖王不知變通的脾氣不好打交道。梅長蘇點破此案是皇上有心徹查侵地案,保慶國公就是與皇上作對。譽王豁然頓悟,他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犧牲慶國公,助靖王查清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