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作家協會
廣東省作家協會可追溯至953年5月28日,其前身為廣州作家協會,99年9月改為現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接受中國作家協會指導的全省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行政獨立單位)。協會成立以來,作家們深受時代大潮的感召和浸染,創作了一大批貼近現實生活,反映改革開放,高歌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作品,由此形成了廣東主流創作的特點,受到全國文壇的注目。
目錄
協會簡介
成立時有會員34人(含廣東、廣州部隊、廣西、香港、澳門會員);955年有會員94人(其中全國會員22人);959年有會員2人; 976年2月文革後恢復活動改稱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979年有會員28人;985年有會員603人(其中全國會員34人);990年有會員873人(其中全國會員7人);99年9月改稱廣東省作家協會[1];993年有會員5人(其中全國會員200餘人)。據2005年統計,有會員2230人,其中中國作協會員357人;領導班子0人(其中黨組成員8人;主席人;助理巡視員人),主席團25人(其中主席人;專職副主席2人;副主席人;主席團成員人);文學院受聘作家38人,省重點文學創作扶持資金簽約作家8人。
機構設置
廣東省作家協會內設5個部(室):辦公室,組織聯絡部,文學部(對外用文學院名義),創作研究部,人事部(與機關黨委辦公室合署辦公)。
另有3個專業委員會:小說創作委員會,詩歌創作委員會,散文創作委員會,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雜文創作委員會,文學評論委員會,外國文學委員會,影視文學委員會,編輯委員會,作家權益保障委員會,事業發展委員會,校園文學創作委員會。
主要成就
事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文壇在更新觀念、改革體制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在繼承嶺南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文學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學氛圍,出精品,出人才等事業上,廣東省作家協會繼往開來,不斷進取,有多項重大舉措在全國屬創舉。980年,廣東省作協率先創建文學院,擴大專業作家體制,後各省紛紛效法。993年創辦青年文學院,面向全國招聘青年作家,引起極大反響。2000年,省作協文學院大膽改革,在全國率先打破專業作家終身制,面向全省招聘作家,實行選題和合同管理。對文學專業技術資格的評定工作也率先實行重大改革,將評定對象由專業作家擴大到全省會員作家(公務員除外)。這兩項改革都在全國文壇產生巨大反響。
基於廣東文學的歷史和現狀,基於廣東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經國家有關部門確認,「國際筆會」在廣州設立了「國際筆會廣州中心」,成為全國三大國際筆會中心之一;廣東省作協充分利用地緣優勢,曾多次組織對外文學交流活動,定期組織粵港澳三地文學交流,在構建粵港澳文學三地框架,構建對外文化交流和世界華文寫作中心的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港澳台及東南亞乃至世界華文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成為我國文學對外交流的中心之一。995年,經各省作協無記名投票,中宣部、中國作協批准,在我省設立了「全國文學創作廣東中心」,成為全國第一批六大文學創作中心之一。
作品榮譽
新時期以來,廣東作家佳作紛呈,陳國凱的《我應該怎麼辦》、呂雷的《海風輕輕吹》、《火紅的雲霞》等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秦牧的《秦牧散文選》、黃秋耘的《往事並不如煙》、楊羽儀的《水鄉茶居》等分別獲得全國優秀散文獎;李士非的《熱血男兒》、郭光豹和向明的《愛情的凱歌》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吳有恆的《當代雜文小粹·吳有恆之卷》、章明的《當代雜文小粹·章明之卷》分別獲得全國優秀雜文獎。
有多部作品先後獲得全國最高文學獎項:劉斯奮的長篇小說《白門柳》(一、二部)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林祖基的雜文集《微言集》獲第一屆全國魯迅文學獎;楊黎光的報告文學《沒有家園的靈魂》獲「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靈魂何歸》獲第一屆全國魯迅文學獎、《生死一線》獲第二屆全國魯迅文學獎、《瘟疫,人類的影子》獲第三屆全國魯迅文學獎;程文超的文學理論專着《903:前夜的涌動》獲第二屆全國魯迅文學獎;魏微獲第三屆全國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鄢烈山獲第三屆全國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妞妞獲第六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此外還有郁秀的長篇小說《花季·雨季》,林雨純、郭洪義的長篇報告文學《天地男兒》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呂雷、趙洪的長篇小說《大江沉重》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彭名燕的《世紀貴族》獲新聞出版署「八五」期間優秀長篇小說獎;呂雷、李蘭妮等獲中國作協、中華文學基金會「莊重文文學獎」;謝有順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廖琪的《莊世平傳》、賀朗的《蔡廷楷傳》獲首屆中國傳記文學獎,陳小奇的《跨越巔峰》、《又見彩虹》分別被選為首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運動會會歌等。
年間,廣東作協會員共出版長篇小說67部、中短篇小說集58部、詩集277部、散文集308部、評論集22部、傳記和報告文學62部(合計94部),以及兒童文學、雜文、譯着及其它作品一批,並創作出一批影視劇,影視界也紛紛把廣東作家的作品改編成影視劇,搬上了熒屏,較好地發揮了文學「聯繫社會面向市場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並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廣東作家生活在改革開放前沿的熱土,深受時代大潮的感召和浸染,創作了一大批貼近現實生活,反映改革開放,高歌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作品,由此形成了廣東主流創作的特點,並因此受到全國文壇的注目。為此,中國作協、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作協於2002年底,在北京聯合舉辦了「發展先進文化與廣東小說創作理論研討會」,與會的全國着名評論家對我省九部反映改革題材的長篇小說給予高度評價。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在講話中指出:廣東作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第一線,使廣東文學始終保持着與時俱進的優秀品格,」「成為中國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喜愛。」
視頻
廣東省作家協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學會和協會有什麼區別?,搜狐,2018-01-02
- ↑ 【漲知識】「社會組織」知多少?,搜狐,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