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田露伴
幸田露伴(1867年7月23日-1947年6月30日)是一位日本小說家,本名為幸田成行(こうだ なりゆき),別號蝸牛庵,還有一個外號叫做是「鐵四郎」[1]。出生於武藏國江戶下谷(今東京都台東區)。日本明治30年代的代表作家,小說家、 文學博士。
幸田露伴 | |
---|---|
原文名 | こうだ ろはん |
出生 |
日本江戶 | 1867年7月23日
逝世 | 1967年6月30日 | (99歲)
國籍 | 日本 |
別名 | 幸田成行,蝸牛庵 |
教育程度 | 電信修理技術學校 |
職業 | 小說家 |
知名作品 |
《五重塔》 《命運》 《露團々》 《風流傳》 |
由於熱衷文學,創作出了具有男性化和理想化的風格文章,與尾崎秋葉並列。 之後,他通過充分利用學習,在歷史教育聲譽方面取得了顯着成績。 另外,他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與深入研究;自幼學習漢文,讀佛學和其他古籍,知識淵博、文筆洗練,其文學業績包括小說、戲曲、詩歌、史傳、散文隨筆』學術研究、論評、考證、注釋等各個方面,有「露伴宇宙」之稱。昭和12年(1937)獲頒文化勳章[2]。
目錄
代表作
《五重塔》[3]、《命運》等作品確立了在文壇的地位,《露團々》、《風流傳》、小說《連環記》,史傳《賴朝》、《平將門》、《蒲生氏郷》,隨筆《蝸牛庵夜譚》、《潮待ち草》等。
譯後記
五重塔
《五重塔》主人公,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木匠十兵衛。十兵衛空懷絕技。因相貌愚鈍、拙於世事,始終運勢不佳。當他聽說谷中感應寺擬建五重塔,並選中了川越的名匠源太時,便認定這是揚名四海的大好時機,決心向住持提出請求,改由自已來承包這項工程。名匠源太豪爽過人, 當即同意十兵衛作自己的副手。十兵衛卻不同意。源太又提出更加屈就的方 案,自己為副,十兵衛為主。可十兵衛仍不同意。最後,源太同意將全部工 程轉讓十兵衛,同時主動提出,將自己「秘傳」手藝傳授給十兵衛。可是十兵衛任然不同意,於是 百般加害於十兵衛。十兵衛沒有屈服,他苦心營造,終於建成了五重塔。「落成典禮」的前一天,不幸遭遇大暴風,十兵衛堅信自己的力量,悠然地屹立在暴風雨中。他成功了,暴風雨過後,五重塔巍然不動。幸田露伴通過這種獨特的構思,展現了一個無視義理人情的「怪人」十兵衛。顯然,這十兵衛 是個人見人厭的小人物,但卻身懷絕技。他終於以獨自的方式,證明了自身的存在價值。實際上,幸田露伴的《五重塔》旨在印證福澤諭吉主倡的獨立與自尊,且力圖擺脫明治初期的封建性。
明治維新時代的「文學改良」,至少包括兩大內容:歐化主義和白話運動。然而這種具有普遍化特徵的文學或社會主義思潮,受到了三宅雪嶺、志賀重昂等國粹主義文人的反對。明治中後期,文學創作上進入所謂的「紅露時代」,亦即尾崎紅葉和隨後登場的幸田露伴共同成為文壇主角。尾崎紅葉和幸田露伴的小說沒有順應「言文一致」的小說發展趨勢,而在創作中堅持 了他們自己的表現特點。他們的小說,被稱作「雅俗折衷體」。也就是說, 古典文學中的雅語表現與江戶以後的俗文學表現混和在一起。作為範本,是江戶時代井原西鶴的小說文體。由於坪內逍遙、山田美妙等人的改良小說尚在初級階段,盛行一時卻並未在創作上留下傳世之作,於是紅葉、露伴那種基于堅實傳統表現的文學,構成了新時代明治文學的重要內容。
實質上,「紅露文學」卻體現了當時復古思潮的一種反時代性。然而尾崎紅葉的創作特徵前面已有所涉。總之在其代表作《三人妻》《金色夜叉》 中,充分地顯示了他獨特的華麗文筆。其中《三人妻》堪稱尾崎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圍繞主人公餘五郎和三個妾之間複雜的人事糾葛,通過類型化的 性格描寫,呈現了封建家庭關係中的義理人情。尾崎紅葉諳熟世間的種種倫理凡常,因而在精到入微的人物描寫中,構建出一幅幅真實可信、富於人情 味的人間風俗畫。尾崎紅葉的小說適應廣大讀者的通俗喜好,在心理描寫上亦別具特色。 幸田露伴青年時代酷愛讀書,在東京圖書館和菊池私塾,他涉獵了有關東方文化的各類書籍,且接觸到種種進步的啟蒙思想。從父親成延那兒,他還受到基督教信仰的感化。這些經歷,在處女作《露水滴滴》中皆有表現。同時創作之初,幸田露伴受到坪內逍遙小說理論的影響, 之後又傾倒於井原西鶴的小說。幸田露伴的小說儘管同樣模仿井原西鶴的小說文體,但作品的主題、人物、內容、風格卻不同於尾崎紅葉的小說。
有趣的是,幸田露伴與尾崎紅葉在文學風格上形成鮮明對照,露伴被稱作理想理念派,紅葉卻是風俗寫實派。幸田露伴的小說世界體現了明治初期勃興的自我中心思想,同時充滿了男性化的雄渾氣魄。相反,紅葉的文學表現卻具有女性化的特徵。露伴的文壇評價略高於紅葉。但是另一方面,紅葉的風俗寫實基於現實的體驗或感覺;而露伴的作品卻常常觀念先行,因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感染力。
幸田露伴的文學,具有浪漫主義的文學特徵。或者說,「紅露文學」已 經不同於以前的「戲作文學」,作品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但是另 一方面,這些人物又受到當時社會文化上種種封建殘餘的制約。因而,作品中的情感表現時時悖離積極的近代精神,未能觸及二葉亭四迷那種近代性的自我苦悶。近乎同期,早期浪漫主義文學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