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界中作
《巴陵界中作》是北宋文人、士大夫孔武仲的作品之一。
孔武仲,字常父。生于公元1042年,逝于公元1097年,享年55岁。江西峡江县罗田乡西江村人。孔子四十七代孙。嘉佑八年,登进士甲科第六,初,授谷城县主薄,即掌管文书档案典册的下级官员。历任江州、信州军事推官,后任湘潭知县,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理[1]等职。元祐六年七月(公元1091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洪州知州。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因“党争”免职,定居池州。孔武仲与兄长孔文仲,弟孔平仲并称“临江三孔”。诗文成就斐然。黄庭坚用“二苏上联璧,三孔立分鼎”赞誉“三孔”的文学成就。
“ |
曲曲秋江滟滟波,直疑乘兴到银河。 逢人欲问支机石,此去星桥路几多。 一别湖湘二十秋,飘然羁旅复萍浮。 冰霜入鬓殊非壮,星斗罗胸却似愁。 浊酒放歌朝拊髀,青灯苦不夜悬头。 惟应此乐无穷已,滚滚沧波尽即休。 |
” |
— [北宋]孔武仲 |
目录
临江三孔
孔氏兄弟三人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为官清正,刚正守义,不仅为文坛名家,而且亦是政坛君子。关于“三孔”的籍贯,《宋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清代编纂的《新喻县志》等称“三孔”为临江新喻人,明清的《临江府志》说他们是临江峡江人,清代《江西通志》和《民国江西通志稿》又称其为临江军新淦人。但不论如何记载,“三孔”都认定为临江人,不存在争议,所以通常称呼为“临江三孔”。
研究者齐淼认为,事实上,“三孔”的父亲孔延之就是一代名儒。孔延之与曾巩、苏轼等人关系友善,其女婿曾准是曾巩的堂弟,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三孔”跟随父亲,耳濡目染,进学修德。父亲为“三孔”引领出了一条文学发展之路,日后“三孔”步入文坛及文学活动,时时处处离不开曾巩及苏轼的身影。
对于“三孔”的文学成就,研究者齐淼认为,“三孔”兄弟同学于郡斋,同出于父亲孔延之的启蒙,同受过家族文学的洗礼,同经历过北宋变换的政坛风云。 “三孔”兄弟的人生际遇中,共同的血脉情缘、诸多的人生感慨,形成了彼此相同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清江三孔以自己鲜明的文学特征,孑然屹立于北宋文学史中,三人文学成就以诗歌为重,诗风各有千秋。
“三孔”兄弟在文坛上主要是以一个整体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代表着孔氏家族文学。“三孔”与众多家族文学群体之间的唱和与交游活动,不仅丰富了北宋文坛的文学成果,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他们能够在北宋文学的殿堂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诗文风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视频
巴陵界中作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集贤校理介绍_历史官职,词典网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在线阅读,中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