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巴米揚山谷阿富汗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蹟,位於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城北興都庫什山區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考古遺蹟主要以巴米揚石窟群為主。2003年,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於瀕危遺產。

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向世人展示了從公元1世紀至13世紀期間以古代巴克特里亞文化為特徵的藝術和宗教發展。正是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佛教藝術的干達拉流派兼收並蓄了各種文化影響。這一地區匯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廟宇,以及伊斯蘭教時期的防禦建築。此遺址同時也見證了塔利班政權無情摧毀兩尊立佛像的暴行。這一事件在2001年3月曾震驚世界。

希臘式佛教藝術的經典作品

巴米揚山谷因豐富的佛教洞窟遺址及洞中高達53米的石雕[1]佛像而與中國的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為三佛教藝術最珍貴的遺產地,是希臘式佛教藝術的一個經典作品。

巴米揚地處絲綢之路[2]上,是往來歐洲、波斯、中國和印度間的商隊途經之地,當地曾有數所佛教寺院,是宗教、哲學、希臘式佛教藝術中心。自2世紀起,至9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時,曾為佛教的一個宗教地點。往昔,數所佛教寺院的僧侶住在鑿於巴米揚的山崖的小山洞內,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有些僧侶在其居住的山洞內加添宗教雕像及精美、色彩鮮艷的壁畫。他們最傲人的成就,即以浮雕的手法從整片岩壁中分別鑿出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釋迦牟尼像與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應身佛像(應身佛,佛的三身之一,也稱為應身),而後者又被認為是現今世上最高的立佛。圍繞在這兩座大佛像的洞穴超過上千個,這些洞穴如敦煌千佛洞內一般,覆頂的壁畫、大小不一的泥塑或石雕佛像。現今的文化藝術學者皆認為巴米揚佛教遺址的藝術揉合了印度、波斯及殘存希臘、羅馬影響的犍陀羅風格,且是中國岩雕如敦煌石窟之原型。

屹立在巴米揚石窟群中的這兩座大佛,一尊鑿造於5世紀,高53米,着紅色袈裟,俗稱「西大佛」;一尊鑿於1世紀,高37米,身披藍色袈裟,俗稱「東大佛」。因雕鑿在巴米揚河谷邊山崖面南的斷崖上,故被稱為「巴米揚大佛」。兩尊大佛相距400米,遠遠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臉部和雙手均塗有金色。兩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上平台處可站立百餘人。

公元四世紀和七世紀,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後到過這裡,並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的描述。

巴米揚大佛之淚,兩個民族的互斥

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樂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歷史上曾經歷3次劫難。曾有很多國家的科學、文化、藝術宗教界知名人士強烈呼籲,要注重保護這一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還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爆炸聲持續了三四天。

塔利班,是發源於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組織。塔利班,在波斯語中是學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員是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故又稱伊斯蘭學生軍。美國等西方國家認定其為恐怖組織,中國政府並未有相關表述。

在多年的戰亂中,巴米揚大佛到90年代後期已是千瘡百孔,佛像的頭部也不復存在。而塔利班執政以後,從1997年就開始計劃摧毀有1500年歷史的巴米揚大佛像,其中,一名高級塔利班指揮官聲稱:「阿富汗境內不允許有任何偶像崇拜。」此後,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發布特別命令,宣稱「巴米揚大佛像受到保護」,禁止一切對佛像的摧毀行動。但一年之後,奧馬爾又發表公告,聲稱要摧毀一切形式的偶像,為什麼這位「伊斯蘭戰士」改變了主意?

第一個原因是塔利班一直企圖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這一點被大多數研究阿富汗問題的外交官承認。在這個政權存在的日子裡,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巴基斯坦、沙特和阿聯酋)承認它,西方國家拒絕承認塔利班領導阿富汗。此外,聯合國在9.11後加重對塔利班的制裁,以迫使它不再收留國際逃犯本·拉登。對奧馬爾來說,巴米揚大佛是他手中的一張牌,藉助它可以改善與西方的關係。聯合國這次加重製裁使奧馬爾沒有任何顧慮。因此,奧馬爾決定挑戰國際社會:佛像要生存,必須先承認我們。

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可以看出塔利班那隱藏於內心深處的陰暗私慾。以普什圖人為主要力量的塔利班時代就是阿富汗哈扎拉人的仇敵,不幸的是,長期遭受種族歧視的哈扎拉人哈扎拉人一直視自己為阿富汗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並為「它擁有的文化遺產」而自豪。哈扎拉人占了生活在巴米揚河谷居民的大多數並長期敵視普什圖人組成的塔利班,2001年2月,哈扎拉人還驅逐了巴米揚鎮上支持塔利班的學生。因此,毀掉哈扎拉人建立的巴米揚大佛,對塔利班的統治基礎至關重要。終於,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和巨大壓力,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巴米揚大佛在內的所有佛像。

「佛像的重建是阿富汗民族和解的象徵」

巴米揚佛像群如今一片淒涼。在山崖下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狀的石窟和佛像的殘骸,石窟外到處是碎石和黃土塊。在大佛慘遭毀壞後,國際社會一直在設法努力,試圖將被炸成廢墟的巴米揚大佛重新修復。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巴米揚遺蹟制定了一項浩大的保護、修繕工程。從2001年至2008年,該組織已經向阿富汗派出五個國際專家工作組。第五期工作組共有30名成員,他們中包括阿富汗政府官員,以及來自日本、意大利、德國、法國的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和歷史學家。日本和德國政府是這項工程的主要出資者,僅在一期工程中(2002年至2004年),日本政府就捐贈了近200萬美元。在德國政府的出資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兩年來負責對佛像的碎片進行搜集、保護和分析。大至90噸重的石頭,小至細細的沙礫,都經考古專家們仔細發掘、歸類。除了碎石以外,專家們還發現了3000多個佛像表層的灰泥碎片。

由於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使阿富汗政府更加重視大佛的處理問題。阿富汗政府表示:佛像的重建是阿富汗民族和解的象徵。許多阿富汗人也支持大佛的重建。他們的願望與政治、宗教無關,而只是將大佛視為阿富汗的歷史文化遺產。人們還認為,重建大佛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為當地增加旅遊收入。

參考文獻

  1. 石雕 ,搜狐,2021-03-07
  2. 絲綢之路到底是怎樣的一條「路」?,搜狐,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