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崎秀真
姓名 | 尾崎秀真 |
---|---|
別名 | 名秀太郎,字白水、號古邨 |
出生年 | 1874 |
死亡年 | 1952 |
官宦經歷 | 《臺灣日日新報》記者兼漢文版主筆、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 |
編著作品 | 《臺灣史料集成――臺灣文化三百年》 《臺灣文化史說》 |
尾崎秀真(1874-1952),原名秀太郎,字白水、號古邨,日本岐阜縣人。出身於平田派國學者的家系,秀真之名據說便是源於《日本書紀》中對於「大和」國的美稱「秀真國」。尾崎秀真早期經歷不明,僅知其 1893 年任雜誌《醫海時報》編輯,1896 年轉為雜誌《新少年》主幹,1898 年為雜誌《少國民》主筆,1899年轉任《報知新聞》編輯,1901 年受聘為《臺灣日日新報》記者來臺,並在 1903 年籾山逸也(衣洲)離臺後繼其後兼漢文版主筆,直到 1922 年 4 月自臺灣日日新報社退職。尾崎秀真之來臺,據說是因其編輯《醫海時報》時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相識,在後藤新平授意合併原本敵對的《臺灣新報》與《臺灣日報》成為《臺灣日日新報》後,尾崎秉其擅長的漢詩漢文前來殖民地,協助當局之殖民統治。
《臺灣日日新報》創刊以來一直維持2 個版面的漢文報導,1905 年 7 月 1 日以後,漢文版擴大成獨立發行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至 1911 年 11 月 30 日因財務困難停刊,恢復以往於日文版中添加漢文版面的作法,1937 年 4 月 1 日,因應時局漢文版全面廢除。
漢文版除了作為政令宣導與新聞報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 尾崎秀真文外,「藝文」版面也有重大影響力,著名文人籾山衣洲、尾崎秀真、大橋豹軒、鈴木虎雄,臺灣人謝汝銓、魏清德,從中國亡命海外的章炳麟,都曾任職於漢文版,一時漢文人才濟濟。兒玉源太郎總督在任中,曾於別莊「南菜園」招待全島漢詩人,而當時在「南菜園」與後藤新平書齋「鳥松閣」,也經常有漢詩人出入。尾崎古邨除了與眾人同樣應景唱和外,由於奉命管理總督的「南菜園」,而後藤新平因練習腳踏車也經常造訪該處,因此,尾崎與當局之關係遠非一般文人所能及。
1922 年 4 月,尾崎受聘「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之編纂工作。1924年底,編纂事業雖尚未完成,仍然依照最初規劃的 3 年期滿而解散。1929 年,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再起,尾崎秀真再次被命為編纂員,與豬口安喜、鹽見平之助等,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陸軍幕僚歷史草案、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等資料,編纂了 1895 年至 1919 年之日誌長編,是為《臺灣史料稿本》。在史學方面,尾崎還編著有《義人吳鳳》、《鄭成功—閩海の王者》、《臺灣史料集成》等著作。
任職報社期間,1911 年起尾崎秀真於總督官房文書課兼任臺灣總督府通信事務囑;1925年改任內務局囑託,被委以調查「將來仍須要設施或者有改善必要」之社會事業。1932 年被命為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委員,實地調查全臺史蹟,1935年出版《臺灣文化史說》。此外,1935 年被委編纂酒專賣史,年津貼 600 圓。
1930 年為紀念荷蘭建城以來 300 年而舉辦的「臺灣文化三百年」大展,已經成為臺灣史專家的尾崎秀真當然也是籌辦人之一。此展示觀賞者近萬人,影響頗深。尾崎也曾任私立臺北中學校長,該校前身是 1916 年佛教曹洞宗所設立的「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幾度更名後,1935 年從佛教學林轉為普通中學,即今臺北泰北中學之前身。
除了擅長漢詩漢文、書畫金石等傳統文人藝能外,尾崎秀真在運動休閒方面也展現出興趣,曾與臺灣總督府官員大津麟平、藤井乾助組成登山隊,於 1905 年成功的登上玉山(新高山)。之後,尾崎在報上連載 66 期的「新高山紀行」,文中除了風景描述外,也提供了行李裝備、食宿費用等相關訊息,對於登山健行運動之鼓吹,具有宣傳與示範作用。
儘管尾崎對於臺灣歷史文化涉獵極深,長年活躍於文人書畫界,對臺灣的傳統書畫、東洋畫創作推廣都極為盡力,然而,這並不影響其同時具有身為殖民者的優越感。尾崎秀真之子中,尾崎秀實(1901-1944)與尾崎秀樹(1928-1999)都是著名的文字工作者。秀實至 1919 年進入東京的第一高等學校止,生活於臺灣,東京帝大法科畢業後,進入朝日新聞社,1928 年被派往上海,與各國文人記者等廣泛接觸,也在上海認識了共產國際的德國人佐爾格(Richart Sorge)。1932 年秀實返日,一連串精闢的報導使他成為中國通,特別是 1936 年分析西安事變、登載於《中央公論》上的〈張學良政變之意義〉一文,更受到當局注目,1938 年成為近衛文麿內閣的智囊,聲望隆極一時。
然而,1941 年因德國人記者佐爾格所牽涉的國際間諜事件被檢舉,1944 年秀實被處以絞首刑。在獄中書信中,秀實回憶其在南國臺灣生活的種種,也回想到父親秀真對於臺灣人車伕凶暴的模樣,在臺灣經歷差別待遇之殖民體驗,成為其日後參加社會主義運動的原因。弟弟尾崎秀樹中學時代,卻因受到兄長間諜事件所累,被周遭視為「非國民」。秀樹在文壇的活動以大眾文學評論為主,在歷史評論、漫畫論方面也極為活躍,歷任日本筆會會長、日本文藝家協會理事等。而其對於殖民地文學與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之研究成果《近代文學的傷痕》,則成為早期殖民地文學研究的重要參考。
總之,自 1901 年來臺,直到 1946 年才隨著日本戰敗而返日的尾崎秀真,居臺40 餘年,在文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皆受到當局倚重,是日治時期代表性的文化人之一。[1]
七言律詩
花蓮港抵蘇澳渤海舟中望蓬萊有作
神鰲屹立海之隈[2],萬仞翠屏[3]天半開。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林欽賜《瀛洲詩集》,亦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2月19日8版,題為:「舟中望臺灣東海岸絕壁有作」。作者曾受聘為「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委員,實地考察調查全臺。本詩當為詩人遊賞東海岸,從花蓮港出發,在抵蘇澳途中,船上望見東部海岸山脈美景――絕壁奇峰、青翠如屏、皓月如輪、波濤似雪,興起列子御風長嘯的襟懷。詩人以詩筆彩繪美景雅趣,並見證臺灣東海岸之壯麗。
【延伸閱讀】
1. 黃紹安〈臺東觀海〉,黃洪炎編《瀛海詩集》。
2. 王養源〈綠島飛帆〉,《夢寄樓詩集》。
七言絕句
自臺東到基隆舟中得二絕句二首之二
船自三仙臺畔[12]回。
拍舷波浪亂如雪。
笑見巨鼇[15]橫海來。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臺灣日日新報》,昭和4年(1929)3月28日。本作寫於臺東前往基隆的航程中,詩中記錄船隻的出航地,以及沿途所見海上景致,如海上晨曦、浪拍船舷與眺望龜山島等。日治時期,臺灣東岸的交通網絡,尚未建設完成,人員與物資的進出,大多仰賴船運,詩中提到船隻由三仙臺畔出航,指的是「成廣澳灣」,即今日成功鎮小港,該港在日治時期,為臺東地區極為重要的聯外港口,戰後則由鄰近的成功港所替代。因此,本詩可謂是東海岸航運與「成廣澳灣」繁華年代的見證。
【延伸閱讀】
1. 尾崎秀真〈自臺東到基隆舟中得二絕句•其一〉,《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3月28日,4版。
2. 尾崎秀真〈海岸蕃社往往見金髮碧眼女兒蓋紅毛混血種也〉,《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3月28日,4版。
註釋
- ↑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 ↑ 神鰲屹立海之隈:神鼇,傳說中的海上有神力的大鼇,頭頂大山。隈,山水等彎曲的地方。此謂東海沿岸巍峨高聳的奇峰,有如神鰲屹立於山水彎曲險要的地方。
- ↑ 翠屏:翠綠色的屏風,此形容翠綠色的高山。
- ↑ 玲瓏:形容物體的精巧細緻。
- ↑ 玉樹:槐樹,此謂如玉般美好的樹。
- ↑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似有若無。
- ↑ 瓊臺:瓊,美玉。謂月宮中的亭臺樓閣。
- ↑ 月輪:形容圓如車輪之明月。
- ↑ 濤捲雪山坤軸摧:坤軸,古人想像中的地軸。此謂捲起有如雪山般的海濤,彷彿要摧毀地軸。
- ↑ 御風長嘯:此用列子「御風而行」、「長嘯空碧」的典故,藉以形容遊賞之樂。
- ↑ 古蓬萊:即傳說中海外蓬萊仙山。
- ↑ 三仙臺畔:三仙臺,即臺東成功鎮北方的三仙臺嶼,因島上有三座巨岩聳立而得名。三仙臺畔指的是「成廣澳灣」,即今日成功鎮小港,日治時為臺東主要港口。
- ↑ 蓬萊:即蓬萊山,為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此借指臺灣而言。
- ↑ 曉色:拂曉時的天色。
- ↑ 巨鼇:鼇,音ㄠˊ,神話中,背能負山的海中大鱉或大龜。此處以巨鼇借指龜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