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右新马路
寺右新马路是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东西向道路,西接达道路,东与花城大道和广州大道交界。1930年拆寺右大街建成水泥路,长1300米,宽7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成寺右一横路,二横路,一横路长90米,宽6米;二横路长360米,宽8米。
目录
公共交通
均在邻近寺右新马路位置设有出口。
越秀区
越秀区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是广州老四区(越秀、东山、荔湾、海珠)之一,因越秀山而得名。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183号。越秀区总面积33.80平方公里,总人口115.72万人,本区是广东省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市辖区之一,达平均每平方公里52834人,为全球同类行政区中第四。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驻地。
历史
越秀区区域,是古代广州城所在地。广州作为历代州、郡、县治所和南越国都城,其行政中心,多在今越秀区范围内。
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番禺城就在今越秀区内。而越秀区的区域分属南海县和番禺县。隋朝开皇十年,将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唐朝长安三年重置番禺县,现长塘街以西属广州城,文明路以北一小部分隶南海县,余归番禺县管辖。五代时,刘岩建南汉国于岭南,定都广州,将广州改名兴王府,废南海县,并将其辖区并入兴王府。宋朝开宝五年南汉灭亡后,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属广州府治。宋朝皇祐三年,从南海县分出番禺县。将广州城以广州府署为中心点,西属南海县,东属番禺县,今越秀区再次分属两县。明朝洪武三年,番禺县置鹿步巡检司,今越秀区辖区东部均属鹿步巡检司管辖。清末广州第一次划界,今越秀区区域在警界范围内。光绪三十一年,巡警总局改组,今越秀区大部分属老新城、东南关区域。1921年至1949年期间,今越秀区范围大致属于下列11区:西山区、德宣区、惠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太平区、永汉区、东堤区、东山区、大东区和前鉴区。
而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当时广州市将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为越秀区,因区内有越秀山故名越秀。而当时惠福区、太平区、永汉区和大东区都在现越秀区地界内。1952年9月,越秀区改称北区,而东区和部份中区都在今越秀区地界内。1960年7月,中区的8条行政街并入北区,合称为越秀区。
2005年5月,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划,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白云区的矿泉街道,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杨箕和中山一2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
行政区域
越秀区前身为西山区、德宣区、永汉区、小北区、东堤区、太平区、惠福区、靖海区。1950年6月,上述8区合并为4区;1952年9月,4区合并为两区;1960年7月,两区合并组成越秀区。
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改革后。在此之前,这些街道分别属原越秀区,东山区,天河区和白云区。
- 属原越秀区的街道:流花街道、东风街道、洪桥街道、六榕街道、广卫街道、光塔街道、诗书街道、北京街道、大新街道、人民街道。
- 属原东山区的街道:东湖街道,因辖区内东山湖而得名;农林街道,以辖区内农林路命名;黄花岗街道,因街道内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陵园而得名;大东街道,因地处广州旧城大东门附近而得名;大塘街道,以辖区内大塘老街命名;珠光街道,以辖区内珠光路命名;白云街道,以辖区内白云路命名;梅花村街道,以辖区内梅花邨命名;建设街道,以辖区内建设新邨命名;华乐街道,以辖区内华乐街命名。
- 属原白云区的街道:矿泉街道。
- 属原天河区的街道:登峰街道。
2013年3月15日,越秀区合并其中之八条街道,分别为:东风街道并入六榕街道;诗书街道并入光塔街道;大新街道并入人民街道;广卫街道并入北京街道,上述新组建的均于即日完成挂牌[2]。
景点
越秀山、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广东省博物馆(旧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石室圣心大教堂、镇海楼、药洲遗址、怀圣寺(光塔)、六榕寺、光孝寺、五仙观、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北京路步行街及千年古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
参考文献
- ↑ 五羊邨站,itsfun
- ↑ 越秀八个行政街道合并 原22个街道调整为18个. 新快网. 2013-01-24 [2019-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