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 |
中文名稱 : 客家山歌 外文名稱 : Hakka Mountain Folk Songs 音樂類型 : 中國民歌山歌類 體現文化 : 客家文化 使用語言 : 客家語 流行區域 : 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地 尊 稱 : 漢族傳統歌曲活化石 保護級別 :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客家山歌是一種山歌,是中國傳統民歌的一種,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流行於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地的客家人當中,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
客家山歌被譽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主要流行在梅州等地及客家人聚居地。,以及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影響很深,並且吸取了方各地民歌的優秀原素,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在古代,詩詞是可以吟唱的,客家山歌的基本結構如七言律詩,一般為七言四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覆演唱。經過不斷發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山歌之所以風行於客家地區,是因為客家人多分布於華東南各省山區,客家男女自古在山野田間勞作,在長期的辛苦勞作中為表達情意,或宣洩情緒,逐漸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曲子。同時,舊時客家地區沒有其他較為完備而普遍的民眾娛樂方式,故唱山歌這種大眾化的娛樂受到了客家男女的喜愛。此外,在客家社會裡,受到禮教嚴格束縛的人們到了山間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久而久之,唱山歌便成了客家人表達輕鬆愉悅情緒的一種重要方式。
其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歌詞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1]。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與雙關。
2006年5月,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東莞清溪客家山歌、東莞鳳崗客家山歌、惠陽皆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拓展名錄。
目錄
客家山歌的種類
客家山歌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一是屬於自我陶醉或自我發泄的,唱時未必有互動對象,如單獨一人隨口哼唱幾句以調劑枯燥的心情;二是屬於男女間調情的山歌,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三是屬於戲謔的歌謠,即男女之一方以戲謔性的態度向對方吟唱山歌,對方如有反應則回吟山歌,相互調侃或譏諷對方。
特色
客家山歌題材廣泛,意境較為含蓄且耐人尋味。通常把無形的思想情感化為各種藝術形象,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而通俗,語調押韻[2]。
客家山歌還有較強的藝術想象力。在客家山歌中,萬事萬物都是有感情和生命的,歌詞文體往往抒情與敘事相交融。
歌曲簡介
客家山歌繼承了《詩經》的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從題材內容看,包括了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等。曲調豐富,主要有號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優美。各種歌詞的結構大體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
因其口頭傳唱與即興發揮的特性,山歌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也未被系統、有效地搜集與整理,因而很難從史料或古書上找尋到山歌詞作的遺蹟。即使翻遍《嘉應州志》,也不見「山歌」二字。直到明朝,著名文人馮夢龍收集編着的《山歌》民歌集中,才出現了簡單的客家方言作品。清朝末年,詩人、外交家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人境廬集外詩輯》中稱讚山歌為「天籟難學」「妙絕古今」等,並為之創作多首詩句、民謠[3]。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背景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獨立一支。客家人由於所處環境的關係,終日作業于田野山嶺之間,並且男女俱出,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的嚴格差別。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簡樸耐勞,很少慵惰浮誇之態,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風氣。這些都頗和客家山歌的產生有點關係。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源流。山歌之所以風行於客家地區,大約有下列四種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布於華東南各省山區地帶,日常生活與「山」發生關係,而且客家風俗是婦女與男子同樣擔任着山間的各種操作,在長期的山間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傾訴衷曲是預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韻的言詞,比一般語言更能表達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區地帶,工作較為辛勞,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幾首歌來發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舊時客家因沒有其他較為完備而普遍的民俗娛樂,平時抑制的情感不能獲得適當的宣洩,而唱山歌正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所以一般男女對它都有共同的喜愛。
第四,在客家社會裡,舊禮教束縛很嚴,平常在家庭中或鄉村里,男女之間保持嚴格的界限,除了夫婦關係,男女間的社交活動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婦之間,也很少有輕鬆的生活節目。由於在家裡拘束過嚴,所以到了山間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會自然地唱起山歌來。
就客家山歌的內容和性質來說,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 一是屬於自我陶醉或自我發泄的,唱時未必有對象,有時可以單獨一人隨口哼幾句 來調劑枯燥的心情。 二是屬於男女間調情的山歌,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 三是屬於戲謔性的歌謠,即男女之一方以戲謔態度先向對方唱一首山歌,對方如有反應則互相以山歌調鬧譏諷對方,如無反應,可知她(他)是一個老實可欺或不會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以放任起來了。
屬於自我陶醉的山歌:
食煙愛食兩三筒,連妹愛連兩三宗,
第一就要言語好,又要人才蓋廣東。
放下擔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乜人。
阿歌好比諸葛亮,唔怕曹操百萬兵。
屬於戲謔性的山歌:
一陣雨來一陣風,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裡心事唔敢講,蛟子咬哩(了)唔敢動。
摘茶阿妹真可憐,背囊拗得像梨圓,
茶頭繞到茶尾轉,幾多辛苦做無錢。
衰鬼唔使緊嫌 ,你個命水還個歪。
一日三餐食唔飽,一年四季着草鞋。
屬於情歌:
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
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
攬樹開花花攬花,阿哥攬上妹攬下,
牽起衫尾等郎攬,等郎一攬再回家。
新買扇子七寸長,一心買來送情郎,
囑咐情郎莫跌撇,兩人睡目好潑涼。
河邊楊柳嫩嬌嬌,拿起槳板等東潮,
阿哥搖船妹潑水,船浮水面任哥搖。
傳承與發展
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包括梅州地區的鬆口原板山歌、梅縣山歌[4]、興寧羅崗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客家山歌題材廣泛,意境含蓄,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如:「郎有心來妹有心,鐵杵磨成繡花針;郎系針來妹系線,針行三步線來尋。」這首山歌用比喻詞「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離的戀情比作始終不曾分離過的針和線,通俗易懂,形象可見,情真意切,生動傳神;「橄欖好食核唔圓,相思唔敢亂開言;啞子食着單只筷,心想成雙口難言。」這首歌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並帶雙關,用於抒發相思之情,訴說傾慕對方想與之結成一對夫妻但又難於開口,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客家山歌有較強的藝術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連環,一個連環交九年;九九還歸八十一,還愛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萬事萬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來是沒有感情的飾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歌中的戒指便成了愛情的見證,表現了男女同結百年之好的熾熱戀情;「見妹挑擔百二三,阿哥心頭着一驚;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見人多唔敢聲。」歌中敘述了客家妹子勤勞能幹,長途能挑擔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為之吃驚心疼的同時,細緻刻畫了男青年對情人既關心又怕羞的複雜心情,抒情敘事,渾然一體。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西興國等革命根據地群眾,用客家山歌編唱新詞,歌頌革命,如《雞心嶺上金燦燦》等傳唱各地,人們稱為「興國山歌」。20世紀40年代來,廣東梅州地區的文工團,創作了《花轎臨門》、《回心轉意》等劇本,配以客家山歌的曲調,有唱有說,從而發展成為客家地區的方言劇種。
著名作曲家徐沛東認為,客家山歌流傳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語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要在原來山歌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時代的特徵來審視山歌,以此為靈感,把客家風情融入到歌曲的創作中去。
著名作曲家陳小奇指出,客家山歌由於語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國的傳播。但它的旋律在全國卻是首屈一指,在編配上可以有較大的變化,結構也只有四五句,所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表示,客家音樂的創作素材非常豐富,藝術界對此開掘得還不夠充分。
著名詞作家閻肅認為,客家山歌極具藝術開發的潛力和價值。他說:「客家山歌的即興演唱和含蓄的意境、多達100多種的曲調觸動了大家的靈感。我們將運用客家山歌的音樂旋律,創作出一批兼具時代感和客家風味的新山歌,將客家山歌發揚光大。」
專家們認為,當前要振興和繁榮客家山歌文化,應當走雙管齊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山歌資料,又要鼓勵創作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山歌。把傳統和時代的東西糅在一起,使傳統山歌煥發出時代的藝術魅力,從而帶動和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九腔十八調
一般認為客家山歌之「九腔十八調」為虛詞,代表其腔、調眾多,實際上的曲調遠遠不止十八種,可能是較無特色因而失傳。另有一說認為九腔十八調系指客家三腳採茶戲之曲調。而在賴碧霞女士所著的台灣客家民謠薪傳一書中,則明確指出「九腔」指的是廣東省的九種口音(因鄉音的不同導致唱腔的差異),而「十八調」指的是歌謠中的十八種調子[5]。
九腔
十八調
- 平板調
- 山歌仔調
- 老山歌調(又作「南風調」)
- 思戀歌調
- 病子歌調
- 十八模歌調
- 剪剪花調(又作「十二月古人調」)
- 初一朝調
- 桃花開調
- 上山採茶調
- 瓜子仁調
- 鬧五更調
- 送金釵調
- 打海棠調
- 苦力娘調
- 洗手巾調、賣酒調(又作「糶酒」)
- 桃花過渡調(又作「撐船歌調」)
- 繡香包調
各地的客家山歌
台灣
台灣山歌在客家聚落間非常普遍,從過去許多的文獻資料,例如羅香林、鍾肇政、鍾理和、鍾鐵民等的著作當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紀初一直到20世紀六零年代,只要一進到客家地區就可以聽到從山林間傳來的山歌聲。流傳的山歌,以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調三種為最主要的調子。此三調之曲調固定,歌詞可隨意變化、即興創作。
- 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謠,特色是唱腔非常悠長,又作「大山歌」、「過山調」。
- 大門聲:為台灣南部獨有曲調。又作「吊高聲」。
- 新民庄調:為台灣南部獨有曲調。六堆地區新民庄(今六龜區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與原住民互有往來,受到原住民音樂影響所發展出的曲調。又作「番仔調」、「半山謠」。
- 山歌子:從老山歌變化而來,又作「山歌指」。
- 平板調:從老山歌及山歌子變化而來,又作「改良調」。
除了這三調之外,另有其他小調,如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等。小調詞曲當中的歌詞以及襯字受到演唱者的個人特色會有所不同。以小調曲調另編新詞的新創作,為有別於傳統小調,稱之為創新小調。
廣東龍川
龍川的客家山歌廣泛存在于山野農村,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幾乎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夠對上幾段。近年來,每天傍晚,龍川縣城的長堤路一帶都聚集着很多的老人,在自發的對唱山歌,俗稱「斗歌」。龍川還有一個山歌劇團很著名,多次在中國國內的一些客家山歌比賽上得獎[6]。
廣東梅縣
梅縣是廣東省東北部的客家人聚居區,現為梅州市,被稱為「客家之都」。這裡的客家山歌以鬆口山歌為名,作為勞動人民的一種口頭文學,唱腔多樣,具有客家文化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鬆口山歌是一搭一唱,隨口對詞作為響應,所以通常都是對唱。
視頻
客家山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歌仔戲《七字仔調》唱腔旋律音調特點及其考源,道客巴巴
- ↑ 客家人與客家文化 : 第七章 客家山歌特出名 第二節 比興、雙關、重章疊句——客家山歌的表現手法,九九藏書網,丘桓興
- ↑ 客家山歌之比較顯微民間音樂傳承中的「文化血緣」--以梅縣與興國縣客家山歌為例,道客巴巴
- ↑ 梅州梅縣鬆口山歌 專輯,優酷
- ↑ 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道客巴巴
- ↑ 10101447-張文杰-龍川文化,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