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縣
宜川縣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黃河中游壺口瀑布之濱,北靠革命聖地延安寶塔區,南接黃龍,毗鄰太史故里韓城,東隔黃河與山西吉縣相望。全縣國土總面積2931平方公里,轄6鎮3鄉,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全縣常住人口12.18萬(2016年)。309國道、303省道和201省道穿境而過,青蘭高速和即將開建的榆商高速、蒙中鐵路縱橫交匯。宜川屬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地貌以「山、川、溝、塬」為主,森林覆蓋率48.6%,林草覆蓋率60%,最高海拔1710.5米,最低海拔388.8米,縣城海拔839米。
目錄
建制沿革
戰國(前475~前221)時代,前期屬晉;魏武侯二十一年(前376年)韓、趙、魏分晉後,屬魏國上郡定陽邑;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秦代魏,魏就黃河以西上郡15縣於秦後,遂歸秦國。
秦漢(前221~公元220),秦置上郡轄定陽縣,今雲岩河古稱定水,城建定水之陽而得名(古址在今延安市臨鎮固縣村。見《漢書·地理志》)。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增設西河郡。轄縣境陰山縣(古址在今黨灣鄉景陽村河南附近)。因城建丹水之陰而得名。東漢時(25~22),將雕陰道(今富縣)撤銷劃歸定陽縣轄。到靈帝中平六年(189),為匈奴占據,郡、縣俱廢。
三國、晉(220~420),為羌胡地,唯東晉屬前秦為定陽邑,十六國後為秦。
北魏(420~534):屬東夏州,置樂川郡,轄定陽縣。太和八年(484),繼在今境內薛河川置安平縣,屬樂川郡。太和十八年(494),又在縣境白水川(今壽峰川)置永寧縣,屬樂川郡。古城在今壽峰上澗頭村附近。臨戌縣《延安地區地理沿革》即喬居縣,原在內蒙杭錦旗境內,因轄地被匈奴占據,太安二年(456)遷設在宜川縣境西北部平陸堡屬定陽郡所轄。
西魏(535~551):在古孟門河西地置汾州義川郡(州、郡故城在今牛家佃鄉固州村)。大統三年(537),置義川縣,因赤石川曾名義水而得名(古城在今高柏鄉郭下村)。並置永樂縣(城在今雲岩鎮),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屬義川郡。大統十三年(547)改永樂縣為雲岩縣。改永寧縣為太平縣。大統十七年(551)改安平縣為汾川縣,屬義川郡,汾川故城高樹山南若多村(今秋林鄉大子村)。廢帝三年(554)因汾州與河東汾州同名,改汾州為丹州(丹州故城同汾州故址)以丹山而得名。
北周保定二年(562),汾川縣城移至庫利川甚塞原(雲岩鎮泥灣峁附近)。大象元年(579)分汾川、雲岩二縣地置門山縣,屬義川郡(故城今延長縣門山村)。是年又改義川縣為丹陽縣,以丹陽川而命名。
隋(581~618):繼南北朝而立。開皇三年(583),廢義川、樂川二郡入丹州,復改丹陽縣為義川縣,屬延安郡。開皇十八年(598),改太平縣為咸寧縣。大業初(605),廢丹州、門山、雲岩縣入汾州縣,屬延州。仁壽三年(603),汾川縣曾遷城於甘泉坊(今富縣茶坊一帶)。大業十年(614),又移城土壁堡(見《寰宇記》)。《延安地區地理沿革》稱,大業三年至十三年(607~617),於義川縣城內設延平縣,義寧元年(617),增設丹陽郡,縣屬丹陽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丹陽郡仍為丹州,屬關內道。武德三年(620)又析汾川縣地。開元二十二年(734)遷城於今閣樓鄉汾川村。置門山縣,析義川縣地置雲岩縣永徽二年(651),始由今固州村遷丹州城,由郭下村移義川縣城治於赤石川口(今縣城地址),城內兼設丹州。天寶元年(742)改丹州為咸寧郡。乾元元年(758),復為丹州。
五代周(907~960):廢咸寧縣入義川縣。
宋(960~1279):恢復唐代舊制。淳化五年(994),改道為路,以丹州咸寧郡屬永興軍路,復置咸寧縣。太平興國元年(976),為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改義川縣為宜川縣。康定二年(1041),置永定郡於敷城縣(今洛川與黃龍交界一帶),領宜川縣。熙寧七年(1074),改雲岩縣為鎮入宜川縣,門山縣改隸延安府。
元(1271~1368):改鄜延路為延安路,至元二年(1265),省門山縣入宜川縣,六年(1269),撤丹州入宜川縣,屬延安路。
明(1368~1644):洪武三年(1370),明師克延安,仍為宜川縣,隸屬延安府。
清(1644~1911):清王朝襲明代建制,仍為宜川縣,隸屬延安府。
民國二年(1913)廢府、州,設榆林道轄宜川縣,廢道後,直屬陝西省。二十四年(1935)門山縣歸延安縣。10月19日,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和陝北紅軍勝利會師,解放區在縣境北赤鎮(今新市河鄉北赤村)置「宜川縣人民政府」,第二年移住臨鎮,更名為固臨縣。民國三十年(1914)將縣西南地區之一部劃歸黃龍設治局。
1947年10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2、4縱隊第一次解放了宜川縣城,軍隊撤走後,復被國民黨占領。1948年春,毛澤東親自部署,彭德懷親自指揮了「宜川瓦子街戰役」。宜川縣城復於3月3日建立民主政權。仍置宜川縣屬黃龍分區領導。建國後於1950年廢黃龍分區,宜川縣改屬延安專區。1958年,黃龍縣入宜川縣。1961年市縣行政區劃整編,復置黃龍縣,將圪台街磚廟梁、黃龍、崾、小寺莊5個農村人民公社劃歸黃龍縣轄。至此,宜川縣迄今(2013年)再未變更。
行政區劃
丹州鎮:位於縣境中部,轄北窯、南窯、西街、南街、郭嶮、和平、甘義溝、曲里、程落、王灣、三角、高灣12個村委會
秋林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轄秋林、十里坪、左家、合兌、瓦嶮、桌家、宋家、大子、趙莊、赤塬、顯頭、甘草、良子伸、北屯裡、杏曲、高樹16個村委會
雲岩鎮:位於縣城北,轄雲岩、二里半、曲州、堡定、永寧、辛戶、八零、西迥、高堡、皮頭、北蘇、納依洛東、衣善、南海、雲許、雪白、史村、太頭、孫家坡、孟家塬、劉家桌、谷堆坪、呼家河、君子25個村委會
集義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轄集義、流灣頭、坡頭、南坡、陳家莊、胡家莊、石磕、麻岔溝、石台寺、流岔溝、崖底、石門溝19個村委會
壺口鄉:位於縣城東北,轄桑柏、桃曲、丁塬、上嶺、昝家山、坪佐、椿曲、享子、馬家9個村委會
英旺鄉:位於縣城西,轄英旺、龍泉、觀亭、下里原、劉莊、啊道、菇坪、羊道、黨山、高里原、田原、郝塬、柏塔13個村委會
交里鄉:位於縣城西北,轄交里、蘭河、赤良、段塬、蟬塬、太泉、趙家河、李家塬、南嶺、喬莊、合配、岔口、孟長鎮、四方14個村委會
人口
1949年,宜川縣共有12400戶,46800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逐步繁榮發展,醫療衛生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大幅度增加。從1949年至1959年的十一年中,宜川縣共增加了近2萬人,出生率上升到1959年的41‰,自然增長率為22.83‰,197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下降為13‰,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計劃生育,1980年自然增長率又下降為8‰,至1989年自然增長率一直穩定在8~10‰之間。1994年,有27903戶,111182人,比1949年增加了64328人,增長2.4倍,每年平均淨增人口1431人。
2000年,宜川縣總人口11168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丹州鎮22740人、秋林鎮7956人、雲岩鎮12801人、閣樓鎮6492人、集義鎮7983人、黨灣鄉11272人、英旺鄉5671人、交里鄉6347人、牛家佃鄉8970人、新市河鄉6353人、高柏鄉4851人、壺口鄉4673人、鹿川鄉1135人、壽峰鄉4441人。
2012年,宜川縣常住人口11.79萬人,出生率10.93‰,人口自然增長率4.69‰。
2015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2.09萬人,出生率10.94‰,人口自然增長率4.59‰。
宜川縣有漢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壯族、藏族、維吾爾族、羌族、滿族、朝鮮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
交通
民國時期,陝西省在宜川設立驛運站。興辦交通運輸修建4條簡易公路,西通富縣,西南通洛川,接咸榆大道(現為西寶公路);東南通韓城,東通山西吉縣。境內直通桑柏。運輸仍靠畜馱肩挑。
建國後,公路以橫貫東西的蘭宜公路,縱穿南北的渭清公路,通西南的洛宜公路,通西北的延宜公路,通東南的宜集韓公路為骨幹,與9條縣公路交織成網,縣境內淨長405.8公里。其中油渣路69.8公里,砂石路336公里。
2012年,宜川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557.2公里,其中幹線公路229.4公里,二級公路224.5公里,三級公路164.9公里。2012年,完成貨運量215.49萬噸,貨運周轉量6292.3萬噸公里,客運量253.4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0541.4萬人公里。
2015年,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557.2公里,其中幹線公路174.4公里,二級公路224.5公里,三級公路159.8公里。2015年,完成貨運量280.7萬噸,貨運周轉量8196.44萬噸公里,客運量282.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1768.64萬人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
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東經109°41′36〞~110°32′44〞、北緯35°42′39〞~36°23′39〞。東臨黃河與山西吉縣相望,南與黃龍、韓城為鄰,西與富縣、洛川接壤,北接延長、寶塔區。東西長76.36千米,南北寬75.32千米。距延安府260里,距省(西安)由韓城縣東路720里,由洛川縣經澄城縣、富平西路700里,由延安府大路980里;距北京3350里。
地貌
宜川地處渭北高原、黃河沿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溝壑縱橫、川原相間,分為三個地貌區:黃河沿岸為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區;縣川河以北為黃土破碎塬區;西南部為丘陵土石山區。地勢由西向東緩傾,形成西南高、東低的簸箕狀地形。境內山脈屬橫山山系,自北而南有雲岩山、野雀山、虎頭山、七郎山、鳳翅山、蟒頭山、茹嶺山、盤古山和八郎山等九座大山,宜川縣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8米。
氣候
屬暖溫帶半濕潤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區域性小氣候明顯,西南林區涼爽濕潤,東部黃河沿岸炎熱乾燥。年平均氣溫10.0度,極端最高氣溫40.0度,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3.3度,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3.2度,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氣溫零下5.3度。年平均降水量為521.1毫米,最多降水年1958年為843.5毫米,最少降水年1995年為309.3毫米;最多降水月七月份平均為125.4毫米,最少降水月元月份平均為3.6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104.5毫米(1971年8月20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0.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56。年最大風速13.7米/秒,風向為西風;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年平均風沙日數為13.7次,年最多出現42次。年最大積雪深度24厘米(1974年3月6日);最大凍土深度81厘米(1970年1月29日)。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宜川礦產資源比較缺乏,僅有零星石油、煤、石灰、黃河砂、銅、鐵等資源,多系小型礦床,除石油取得一定成效外,其它基本均無工業開採價值。已探明礦產儲量:石灰岩2億噸、煤50萬噸,黃河砂10億立方米。天然氣礦藏100億立方米,煤層60層,可採煤18層,煤炭儲量23.9億噸,煤層氣100億立方米。
水資源
宜川水資源豐富,歷年平均降雨量為568.6毫米,最多可達843.5毫米。地表徑流11537萬立方米,地下水總量約1.2千億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徑流量可達1317立方米。水力資源也很豐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年29555瓩,由於落差大,水量充沛,河道曲折,開發利用條件優越,如壺口瀑布等。但由於技術、資金、輸電距離等原因水資源利用狀況較差。除了人畜飲用之外,其餘農業澆地,水產養殖,工業用水等用量都很少。水力資源的利用率更低。已開發的48瓩以上的水電站只有4處,裝機總容量為1240瓩,僅占理論蘊藏量的5%左右。
生物資源
宜川縣林區氣候溫濕多雨,植被生長良好,川道、塬面、殘塬丘陵以農作物為主。西南部以野生植物為主。加之山塬溝壑的複雜地形,為野生動物的生存提供極其豐富的食物條件和活動、隱蔽場所。故宜川境內野生動物較多,家畜家禽很早就有較多的土種。本縣動物區系80.5%屬於古北界,只有19.5%鳥類屬於東洋界起源的品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天鵝、鴛鴦、水獺;屬三類保護的有:金錢豹、大金鵬、金雞等。
經濟
農業
1948年~1968年,宜川農業生產沿襲傳統習慣。廣種薄收,耕作粗放。據統計資料記載:宜川縣夏糧畝產只有1956年達到51公斤,其餘19年夏糧畝產都在50公斤以下。最低年份1963年畝產11.9公斤,1966年畝產14.2公斤。這兩年小麥面積都在20萬畝以上;1963年20.17萬畝,1966年20.22萬畝,總產1963年239.5萬公斤,1966年為288萬公斤。
1969年至1978年,宜川縣新修四田110548畝,其中梯田5824畝,水地21533畝,埝地79514畝,壩地3677畝,造林301924畝,興辦社隊林場190處,集體造林36077畝。宜川縣夏糧畝產達到50公斤以上的有4年:1972年53公斤,1974年56.7公斤,1975年62公斤,1976年51公斤。夏秋糧食平均畝產都超過50公斤以上,其中有5個年頭達到75公斤以上,最高的1975年畝產達到81公斤。
1979年和1984年總產超過3500萬公斤。1984年夏糧畝產達到104.3公斤,夏秋糧平均畝產達到106公斤,總產3592萬公斤。1990年宜川縣糧食總產41075噸,平均畝產146公斤。1994年宜川縣糧食總產達46842噸,比1993年增加2538噸,增長5.8%;比1990年增長16%。
201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2078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720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3680萬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89400萬元,增長7.5%。一、二、三產業比例為50.4:6.6:43,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1、0.8、3.6個百分點,對經濟的貢獻率分別為32%、13.0%、55.0%。人均生產總值17573元。
2016年,我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02531萬元,增長4.5%,其中農業產值182886萬元,增長4.7%,林業產值5239萬元,增長6.1%,牧業產值9681萬元,增長0.2%,漁業產值251萬元,增長3.8%。全年水果產量468774噸,增長6.4%,其中蘋果產量453200噸,增長3.5%。
工業
建國後,宜川工業重新起步,由小到大逐步發展,形成有機械維修製造、電力、建材、建築、食品、木材、服裝、印刷、五金加工等工業生產門類。但由於工業起步遲,原料資源缺乏,技術管理落後,基礎薄弱,後勁不足,產值甚低,僅占宜川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59%,因而發展速度緩慢,落後面貌有待改變。
1989年,對現有工業企業進行挖潛、改造和提高,調整產業結構,主攻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宜川縣工業生產得到了協調穩步的發展,共有工業企業136個,其中全民5個,集體11個,鄉辦6個,村辦34個,聯辦2個,個體辦75個。工業總產值428.43萬元,(含村及村以下企業),完成年計劃的102%;全民企業168.7萬元,集體企業259.73萬元,其中鄉辦工業154.56萬元,村及村以下工業144.41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8350元/人。主要工業產品年產量是:原木7500立方米;發電量190萬度;麵粉0.528萬噸;服裝0.8萬件;中小農具6萬件;家具0.19萬件;自來水15萬噸;食用植物油13噸,糖果17噸,醬油9噸;鋸材409立方米。
1994年工業企業136個,其中全民11個,集體22個,鄉辦7個。有職工1204人,固定資產原值3942.1萬元,淨值2046.3萬元,工業總產值2835.3萬元,比1989年增長561.7%,產品銷售收入2348.4萬元,實現利稅205.9萬元。工業生產保持着前所未有的持續穩定發展的勢頭。先後建成12個新項目。工業企業分為17個行業,主要包括:金屬品製造業、石油鑽采、木製品加工、服裝加工業、果蔬加工業、自來水生產、鉛筆系列製造、印刷、電力、建築材料製造業、罐頭、飲料系列生產等。
2012年,宜川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574萬元,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30萬元,增長16.5%,生產原油1.45萬噸。
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763萬元,增長7.4%,其中非能源工業22854萬元,增長14.8%。
社會
衛生
宜川縣的衛生事業,在建國前,縣城僅有一處衛生院和幾索中藥鋪。缺醫少藥。人民的居住條件極差。人畜合居,光線不足。環境衛生不好。飲水管理不嚴,蚊蟲、蒼蠅、臭蟲、虱蚤到處皆有。以致天花、霍亂、傷寒、付傷寒、回歸熱等傳染疾病時有發生。
民國二十一年(1932),霍亂大流行,死者甚眾,出現「滅戶」、「滅村」現象。大骨節病、克山病、克汀病、甲狀腺腫、氟中毒、布氏菌病、頭癬、麻風8種地方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婦女分娩舊法接生,嬰兒成活率很低,據民國三十二年(1943)統計,宜川人民平均壽命為24.8歲。
建國後,設立衛生專門機構,加強衛生醫療隊伍建設,開展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以及愛國衛生運動,改善環境衛生和群眾居住飲水條件,各種傳染病及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1994年人民平均壽命65歲,比建國前提高2.6倍。
2012年,宜川縣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7個,鄉鎮衛生院12個,床位350張,衛生機構人員39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36人。
2015年,全縣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3個,鄉鎮衛生院12個,民營醫療機構1個,床位413張,衛生技術人員51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43人。
郵電
明弘治十七年(1504)始見鋪遞,只傳遞軍書,公文。民間信件傳遞始於清宣統二年(1910)。
民國時期建立哨所步班傳遞公文和信件。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黨第二戰區進駐宜川境期間,架設環境電話和長途電話。三十一年(1942)成立電報局,專為軍事所需。
建國後45年來,在步班郵運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以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傳遞信件和包裹,宜川至延安逐日班通郵,形成縣、鄉、村之間的通郵網絡。以現代化的電話、電報、傳真機等通訊和傳遞信息,更為迅速和有效。到1994年,本縣郵電業務總量為112.4726萬元,業務收入101.3萬元。
2012年,宜川縣電信業務收入5927萬元,郵政業務收入687萬元。固定電話用戶13455戶,其中住宅電話11764戶,國際互聯網用戶8710戶。
2015年,電信業務收入7830萬元,郵政業務收入1048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2340戶,其中住宅電話10230戶。互聯網用戶13825戶。
教育
明清兩代,宜川教育實行私塾——縣學的教育體制,科舉制度。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學堂」。改建丹山書院北義學為高小學堂。
民國三年(1914)起,軍隊踞爭,戰亂不止,城鄉不安,學校無法創辦。十七年(1928),宜川辦起單級師範和高、初級小學,有高級小學3所,學生125人,初級小學21所,學生526人。抗日戰爭(1937~1945)開始後,山西省軍政機關學校進駐宜川,國立、山西省立學校先後遷入宜川境對宜川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一定促進作用。
1949年,宜川解放後,縣政府成立教育科,教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為國家培養大批人才。1994年宜川縣有各類學校382所,其中小學368所,初級中學13所,高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8815人。
2012年,宜川縣共有各類中小學、幼兒園35所,其中中學10所,小學12所,幼兒園13所。宜川縣在校中小學生21103人,其中高中7024人,初中3468人,小學6101人。在園幼兒4510人。各類教職工1430人,其中專任教師1257人。
2015年,全縣各類中小學、幼兒園31所,其中中學6所,小學6所,幼兒園19所。全縣在校中小學生22284人,其中高中6895人,初中2966人,小學6982人。在園幼兒5441人。2015年,全縣各類教職工1549人,其中專任教師1256人。
特產
蘋果
起步於1984年,主產于丹州鎮、秋林鎮、牛家佃鄉、交里鄉、雲岩鎮、新市河鄉、閣樓鎮等鄉鎮。宜川縣從事蘋果生產的農戶達19779戶,占總農戶的80%以上。隨着「四項」關鍵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宜川蘋果、質量、效益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其中紅富士蘋果先後獲中國第二屆楊凌博覽會后稷金像獎。
花椒
主產於集義、壽峰和鹿川等地。2004年底宜川縣花椒麵積達6.59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萬畝,產量53.3噸,產值586萬元。不斷加快花椒品種結構調整,大力引進「獅子頭」、「鳳椒」等名優品種,大力推廣「一肥、二水、三防、四剪」技術,使花椒質量明顯提高,宜川花椒以其「色澤紅艷、香味濃郁」著稱。
壺口梨
主產於壺口鄉和高柏鄉。截止2004年底壺口梨面積達2.47萬畝,年產量5000噸。壺口梨具有表面光潔,質脆味濃、糖度高、皮薄肉細,果點小、色澤金黃、耐貯運等優生,曾獲中國第二屆楊凌博覽會后稷金像獎,2001年被評為陝西省優質水果獎。
核桃
主產於集義和壽峰兩鄉鎮。截止2004年底,核桃面積達2萬畝,年產量150噸,產值165萬元,宜川核桃皮薄、出仁率高,含油高。
柿子
主產於壽峰鄉、集義鎮和秋林鎮。宜川縣共有柿子919.5畝,其中掛果面積1705畝,年產量257噸,宜川柿子以其個大、色艷、含糖高而聲名遠揚,宜川柿餅更是遠銷全國各地。
民間藝術
說書
清末民國時期宜川就有張瞎子、馬瞎子、任先生說書,說書時坐於椅上,懷抱琵琶,一付用繩索串起的幾片竹片繫於小腿,合着節拍,小腿一抬一落,帶動竹片有節奏地「嚓!嚓!」作響。說書的擺設和道具有一桌一椅,桌上置一「醒木」和一牛皮小鞭鼓,一雙竹板和一把摺扇,還有茶壺、茶碗。老龐坐於椅上用小槌擊鼓,用「醒木」擊桌,「拍拍」作響。
吹嗩吶
群眾稱「吹鼓手」。一般紅白喜事用。流行的曲目有《小放牛》、《賣餃子》、《繡荷包》、《蘭花花》、《哭長城》、《二進宮》等。技藝高者能裝上鼻哨吹或者卡音吹花臉腔。陝北嗩吶粗長,聲音渾厚,宜川廣大農村都有學藝者。
古遺址
丹州古城
亦名丹陽城。在現今牛家佃鄉固州村,距今縣城東北29里,東晉設三堡鎮。西魏大統三年(537)置義川縣,割鄜延2州地改設汾州,廢帝二年(553)因與山西汾州同名又改為丹州。唐永徽二年(651)將丹州城移於赤石川口。[1]
義川古城
位於縣城東北高柏鄉郭下村,西魏大統三年(537),分永寧縣地設立義川縣及義川郡。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名丹陽縣,隋開皇三年(584)復名義川縣,改屬丹州,義寧元年(617)遷往丹州城(固州)。遺址現不清。根據出土磚瓦陶罐和群眾反映,城址在今郭下村與下塬頭村之間,原有五級塔1個,「文革」中被破壞無存。
雲岩古城
距縣城西北40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置雲岩縣(因山形重疊如雲而得名)兼設樂川郡。遺址現存城牆180米,寬3米,高5米,北靠山,南臨河,東西通川道,城牆一半在山上一半在川道,夯層厚6~10厘米。高直徑6厘米,城東石崖下有摩崖題刻「雲岩疊翠」4字,為宜川八景之一。[2]
旅遊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於黃河中游,晉陝峽谷中段。地理位置為北緯36度8分10秒,東經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壺口瀑布為中心,北至馬糞灘,南至小船窩,西至峽谷地域,東至人祖山,總面積100公里。1991年,壺口瀑布被評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景區內景點星羅棋布,有孟門月夜、鎮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長城、明清碼頭、梳妝檯、古炮台、克難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地質遺蹟有:瀑布、渦穴、沖蝕凹槽、河心島、浸蝕台地、谷中谷、浸蝕洞穴、懸谷、棋盤格式節群、沉積層序、沉積構造及動物化石等。[3]
孟門山景點
距壺口瀑布下游五公里處,「十里龍槽」下方,在黃河谷底的河床中,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兩個河心島,這就是古代被稱為「九河之蹬」的孟門山。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時,把此山一劈為二,導水暢流。此二島,遠眺如舟,近觀似山,俯視若門。又傳說古時,孟家兄弟的後代被河水沖走,曾在這裡獲救,故將此二島稱為孟門山。
蟒頭山
蟒頭山是陝西省國家級森林公園,屬壺口景區宗教旅遊區,位於縣城東部45公里處,距黃河壺口瀑布32公里。蟒頭山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蟒頭山山勢呈東西走向,生長400餘種珍貴樹木,寄棲80多種飛禽走獸。山域內有海拔1200米以上秀峰18座,有明朝年間修建的聖母殿、玄天大帝廟、西嶽廟、土地廟、祖師廟、天神廟、戲樓、樂池、神井、將軍台、石骨窯、南天門、北天門等,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滿山遍野的白皮松,四季常青,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環保價值。蟒頭山集科考、狩獵、登高、觀光、避暑、度假於一體。[4]
所獲榮譽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閒百佳縣市。
視頻
宜川宣傳片(延安電視台)
視頻
宜川縣高速路口美麗風景
視頻
宜川縣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