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靖王墓
《寧靖王墓》是一首新詩,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中國新詩打破了中國古典詩歌[1]幾千年沉積封閉的格局,融入世界現代化的大視野,形成與歐美近現代詩、中國古典詩歌相互參照的詩歌話語系統,湧現出許多傑出詩人和大批優秀作品,創造和更新了中國詩的傳統。
“ |
煤山秋老泣棲鴉,落日紅斑帝子花。一段傷心亡國史,可憐龍種又天涯。 行人能說烈皇烈,輪囷肝膽雙奇絕。海東盡處怒濤哀,一寸江山一寸血。 流落高皇九世孫,魯王死後桂王奔。南下已無明日月,西行猶是漢川原。 匆皇辟國紅毛地,回首燕雲滿目淚。間關海外領扶餘,正朔尚存天未墜。 望古愁過西定坊,大鯨入海燕窺堂。差免路隅人啜泣,苟留殘喘見生桑。 失計豈緣依鄭誤,烹羊早觸山神怒。一姓從來不再興,苦累煌言草露布。 悽絕飆回鹿耳門,朅來疇與哀王孫。忍拋塊肉人間世,祇為生存發數根。 地老天荒臣力竭,誓心弗屈軍前膝。那知金豹策勛時,便是玉魚蒙葬日。 不封不樹表遺阡,此恨綿綿到九泉。竹滬殘山青不斷,一春杜宇墓門煙。 玉版淒涼鐫百鹿,大地風雲變陵谷。飄零孰與補冬青,鎮日澎湖波浪惡。 太息攀髯去不還,合門節仗慰殷頑。佩環莫作西陵怨,夜夜魂歸桂子山。 |
” |
— [現代]蘇大山 |
目錄
新詩詩體介紹
新詩初創階段的努力,以廢除舊體詩形式上的束縛,主張白話俗語入詩,以表現詩人的真情實感為主要內容。因此,當時也稱新詩為「白話詩」「白話韻文」「國語的韻文」(錢玄同《〈嘗試集〉序》、胡適《談新詩》、康白情《新詩底我見》)。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第一本用白話寫的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而最早從思想藝術上顯示一種嶄新面貌,並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重大貢獻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詩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外國詩歌較大的影響。這對新詩藝術[2]方法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許多詩人在吸取中國古典詩歌、民歌和外國詩歌有益營養的基礎上,對新詩的表現方法和藝術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多種藝術潮流,出現了自由體、新格律體、十四行詩、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眾多詩人的探索和一些傑出詩人的創造,使新詩逐漸走向成熟和多樣化。從五四運動以來,新詩一直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主體。
參考文獻
- ↑ 中國古典詩歌內容分類大全 ,搜狐,2017-03-02
- ↑ 淺談新詩的語言藝術,搜狐,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