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艦隊
存在艦隊或存在的艦隊是一種西方海軍戰術理論。最初的含義僅僅是指國家對建設的一種態度。馬漢在其《海權論》一書中,將艦隊分為兩種類型:要塞艦隊和存在艦隊。
後來演變為指一支海軍戰力試圖控制其影響的水域,但從來不離開其主要港口。一旦其離開港口,這隻艦隊可能就會被打敗或殲滅而不能影響敵人的決策,但如果其一直停留在海港之內,敵人不得不為了防備它而部署軍事力量。存在艦隊的戰術屬於一種海權否定(封鎖敵人對特定海域的控制能力)的手段,但實際卻未達海域控制的情境。[1]
目錄
歷史
最初,馬漢在《海權論》一書中分析日俄戰爭時,將艦隊分為兩種類型:要塞艦隊和存在艦隊。其指出,要塞艦隊理論將艦隊認為是也僅僅是要塞防禦的一種手段,這以日俄戰爭中的俄國艦隊為代表,存在艦隊理論則將艦隊理解為可以完全脫離基地、要塞而存在,這一理論的代表是英國艦隊。這兩種觀點都走向一個極端,前者將全部重點放在要塞上,使艦隊隸屬於要塞,其唯一任務為協助要塞防禦。存在艦隊則完全放棄要塞,僅將要塞視為艦隊的供應基地。在作戰模式上,一個是單獨依靠要塞對國家的海岸線進行防禦;另一個則是單獨依靠艦隊進行防禦,即存在艦隊本質上是一種極端的艦隊至上主意,往往主張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艦隊建設上,忽視海岸防禦和要塞的建設。馬漢在書中認為這兩個理論走了兩個極端,一個國家的海軍建設應該是這兩種思想的折中,要塞和艦隊不是相互隸屬的關係而是相互協作的關係。
史料上最早的應用是在1690年,當多瑞頓伯爵一世率領皇家海軍航行於英吉利海峽,對上強大的法國艦隊。他決定避戰,以等待增援後的絕對優勢。在存在艦隊的戰術下,成功的獲得了作戰區域的主導權,迫使法軍必需駐防而無以轉攻他處。
在近代戰爭中的實例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的大洋艦隊與英國海軍大艦隊也利用這套戰法打得平分秋色。在日德蘭海戰里,德、英兩軍為了避免損失、保持艦隊戰力,而不冒險出戰。
同樣的戰法也發生在Kriegsmarine。德軍的戰艦提爾皮茨(Tirpitz,俾斯麥號同級艦)戰艦的服役期間就像在履行存在艦隊的戰術。因為它未曾向任何敵艦開火,它存在的目的只是讓英國皇家艦隊必須結集其戰力,以防護北極海域而不能轉戰他處。
理論
這套戰術的整體概念系假設艦隊停靠在一處安全的港口(即使這個港口臨近於敵軍)。在經過塔蘭托戰役與珍珠港事件兩役後,不難看出,這套戰術讓艦隊停留在港口來發揮其最終價值。也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這套戰術已經過時、淘汰。假如要充分保障一個艦隊遠離敵軍的威脅,是必也無法給與遠方敵艦隊足夠的威脅感。
其他應用
存在艦隊雖被認為只能應用于海戰。然而,基於這樣的邏輯也不難在其他戰場看到。比如在圍城戰,就可能存在着存在軍隊的作戰策略,也就是把軍隊留在城塞里不出戰,進而牽致敵軍。在海灣戰爭中,薩達姆·侯賽因也使用它的空軍達成類似存在艦隊的戰法,它一方面讓聯軍必需小心防範,另一方面又得以護衛他的轟炸機突圍。當伊拉克的發現容易攻擊的目標時,薩達姆下令他所有的空軍進攻伊朗。
視頻
存在艦隊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一戰| 日德蘭海戰打完,英德雙方都宣布自己獲得了勝利.... ,搜狐,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