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原图链接奥赛罗

《奥赛罗》英语: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1603年左右创作的一出悲剧

目录

简介

戏剧被认为是根据意大利短篇小说一位摩尔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编而成,后者是由乔凡尼·薄伽丘的门徒吉拉尔迪·钦齐奥写成,并于1565年出版。

剧情围绕这四位角色展开:供职威尼斯部队的摩尔军奥赛罗;妻子苔丝狄蒙娜;副将凯西奥;和骗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于戏剧情节跌宕起伏,涉及种族、爱情、嫉妒、背叛,《奥赛罗》依然常在今天上演,并为众多作品提供了创意基础。

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

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人物

  • 奥赛罗 (Othello),摩尔人(黑人)、威尼斯将军。
  • 苔丝狄蒙娜 (Desdemona),奥赛罗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儿。
  • 伊阿古 (Iago),奥赛罗的旗官、爱米利娅的丈夫、反派角色。
  • 凯西奥 (Cassio),奥赛罗的副将。
  • 爱米利娅 (Emilia),伊阿古的妻子、苔丝狄蒙娜的女仆。
  • 比恩卡 (Bianca),凯西奥的恋人。
  • 勃拉班修 (Brabantio),威尼斯元老、葛莱西安诺的长兄、苔丝狄蒙娜的父亲。
  • 洛特利哥 (Roderigo),风流和有钱的威尼斯人、暗恋苔丝狄蒙娜。

  • 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
  • 葛莱西安诺 (Gratiano),勃拉班修的弟弟。
  • 罗多维科 (Lodovico),勃拉班修的亲戚、苔丝狄蒙娜的表亲。
  • 蒙泰诺 (Montano),塞浦路斯总督、奥赛罗的前任。
  • 小丑,奥赛罗的仆人。
  • 官长、绅士、信使、传令官、水手、侍从、乐工等。

 
原图链接奥赛罗

内容简介

戏剧开始时,富有风流的绅士洛特利哥登台,向旗官伊阿古抱怨自己对苔丝狄蒙娜与奥赛罗的婚姻一无所知。他先前因对女方着迷而告知其父亲,如今对女方的选择感到遗憾。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伊阿古对此深表记恨。伊阿古猜忌奥赛罗曾经与他的妻子爱米利娅同房,并指责凯西奥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缺乏实战经验。伊阿古长谈洛特利哥求爱失败,以及自己对奥赛罗的不满,成功指使洛特利哥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勃拉班修通风报信,告诉他女儿私奔的消息。伊阿古自己则悄悄找到奥赛罗,告诉他勃拉班修的到来。

土耳其部队进攻塞浦路斯的消息传到了威尼斯,奥赛罗将军被元老院召见。元老勃拉班修当众指责奥赛罗用巫术勾引女儿,但奥赛罗为自己辩护,向众人讲述自己先前的故事,称苔丝狄蒙娜是因此而迷上自己,获得了包括威尼斯公爵、罗多维科、葛莱西安诺等众元老的信任;勃拉班修却依然不满,称苔丝狄蒙娜终究会背叛奥赛罗。公爵下令奥赛罗指挥威尼斯部队对抗入侵塞浦路斯的土耳其军,并允许他的妻子、副将凯西奥、旗官伊阿古、伊阿古的妻子爱米利娅随行陪同。

部队到达了塞浦路斯,发现风暴已经将土耳其舰队摧毁。奥赛罗设宴欢庆,并与苔丝狄蒙娜私下交饮。趁主帅不在时,伊阿古将不胜酒力的凯西奥灌醉,随后怂恿洛特利哥挑战凯西奥,制造混乱。奥赛罗出面,指责凯西奥,撤销了他的职务。伊阿古说服凯西奥委托苔丝狄蒙娜,让她为自己求情。

 
原图链接奥赛罗。

伊阿古转身找到奥赛罗,称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有染。奥赛罗曾经把自己的手帕当做第一份礼物交给苔丝狄蒙娜,后者不慎将其遗失在地上。伊阿古让爱米利娅拾回手帕,并将其交给凯西奥。随后,伊阿古让奥赛罗在旁观察,并刺激凯西奥谈论他与情妇比恩卡的故事,导致奥赛罗误以为谈论对象是苔丝狄蒙娜。比恩卡发现手帕,指责凯西奥私藏宝贝,情妇众多。当奥赛罗窥见此事时,伊阿古在一旁吹耳旁风,称这是苔丝狄蒙娜送给他的定情物。奥赛罗大怒,当众羞辱了妻子。

洛特利哥向伊阿古抱怨自己一无所得,后者怂恿他刺杀凯西奥。当凯西奥离开比恩卡的住处时,洛特利哥袭击凯西奥,不料被后者重伤;伊阿古从背后刺杀凯西奥,伤了他的腿。伊阿古在暗处隐藏了自己,当众人听见凯西奥的呼救,伊阿古出现,假装帮助凯西奥。当凯西奥指认洛特利哥为凶手时,伊阿古立即杀人灭口,并指责比恩卡为同谋。

晚上,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对峙,并将后者掐死在床。爱米利娅来到,见状呼救;众人随即赶来,爱米利娅做出解释。当奥赛罗提及手帕时,爱米利娅恍然大悟,揭穿了伊阿古的阴谋,后者气急败坏,行刺妻子。奥赛罗后悔不已,攻击伊阿古,后者承认罪状,但拒绝做出任何解释。罗多维科为二人定罪,奥赛罗自刎殉情。

罗多维科宣布葛莱西安诺为奥赛罗的继任,并将凯西奥和伊阿古带回威尼斯。

钦齐奥资料

戏剧《奥赛罗》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吉拉尔迪·钦齐奥的故事《一位摩尔上尉》("Un Capitano Moro"),收录于他的《百则故事》(Gli Hecatommithi, 1565)。《百则故事》收录了一百篇故事,与乔凡尼·薄伽丘的《十日谈》风格类似。在莎士比亚的时期,该故事设有英文译本,而《奥赛罗》的文字更类似于意大利原文,而非1584年加布里埃尔·查皮(Gabriel Chappuy)的法语译版。钦齐奥的故事可能改编自1508年在威尼斯发生的真实事件,[1]这个故事也类似于《一千零一夜》中的《三个苹果》。[2]在钦齐奥的故事中,苔丝狄蒙娜是唯一署名的人物,其它角色则被称为“摩尔人”、“队长”、“旗官”、“旗官夫人”。钦齐奥给出的教训是欧洲妇女嫁给坏脾气的外邦人是不明智的。[3]

钦齐奥的摩尔人是莎士比亚版摩尔人的原型,但一些研究认为从摩洛哥到伊丽莎白时代(约1600年)的其它摩尔人也给出了类似的启迪。[4]当莎士比亚改变钦齐奥的故事时,他修改了一些细节。勃拉班修、洛特利哥等其它配角是后来加上去的,而爱米利娅拾手帕则是钦齐奥版所没有的。与《奥赛罗》不同,钦齐奥版中的伊阿古追求苔丝狄蒙娜,被拒绝后心生仇恨。莎士比亚的开场中爱米利娅和苔丝狄蒙娜温柔地准备床铺,这是独一无二的。莎士比亚版与钦齐奥版最大的不同在于女主角的死法。在莎士比亚版中,奥赛罗掐死了妻子,在钦齐奥版中,摩尔人命令旗官狠下毒手。钦齐奥对殴打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当夫人去世后,旗官和摩尔人将尸体放在床上,砸碎头骨,捅破屋顶,制造出意外事故的假象。两人随即逃逸。摩尔人思念妻子,旗官对此深表厌恶,并分道扬镳。旗官找到队长,透露实情。两人离开塞浦路斯,前往威尼斯报案。摩尔人被捕,拒绝认罪,被处以流放。妻子的亲属找到了他,并最终复仇。旗官则继续流窜,但因其它案件被捕。旗官夫人则存活了下来,并讲述了这一段故事。[5]

 
原图链接《奥赛罗》

钦齐奥的故事被描述为“一些种族警示”,即异族通婚的风险性。[6]在写作时,故事没有给出足够的背景。对此,莎士比亚使用了1599年刘易斯·刘克诺(Lewes Lewkenor)译文中加斯帕罗·孔塔里尼给出的《威尼斯共和国和政府》作为背景。[7][8]

时期与文本

对本剧最早的记载来自狂欢办公室(Office of the Revels)1604年的纪录:“11月初的万圣节,国王剧团在国宴厅白厅上演了戏剧,叫做“威尼斯的摩尔人”。该纪录最早由彼得·坎宁安(Cunningham)于1842年出版,其真实性曾经受到质疑,现被认为是真本。[9]据此,戏剧被定位在1603-1604年间,但争议称定位应该在1601-1602年间。[1][10]

戏剧在1621年10月6日由托马斯·沃克利(Thomas Walkley)载入英国出版同业工会,并在1622年以四开本形式出版。一年后,戏戏剧加入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的戏剧集当中。然而,对开本中的长度和用词都与之前版本不同:福尔杰(Folger)版的编辑解释道:“较之四开本而言,对开本多出了160行。有些文字呈紧凑的段落。两个版本彼此在许多文字上都有出入。[11]学者就此议论纷纷,无法达成统一意见。[11]一个解释是四开本是为了印刷需要而进行了裁剪。[1]另一个解释是四开本是戏剧的早期版本,而对开本则是其修订版。[11]很多现代版本则依据对开本编订,但当其出错时常参考四开本版本。[12]四开本曾在1630、1655、1681、1695、1699和1705年出版。

种族

就奥赛罗的种族而言现并无定论。雅顿莎翁版(Arden Shakespeare)的编辑E. A. J. 霍尼希曼(Hangman)认为奥赛罗的种族是个谜。文艺复兴时期其的摩尔是模糊、多样、矛盾、富有争议的。评论界将“摩尔”一词用作深色肤色人的统称,并可以与“非裔”、“埃塞俄比亚人”、“黑人”、“印度人”等词互换使用。[13][14]

各种表述“黑”的词汇不足以精确指出种族的划分,霍尼希曼认为“黑”对于伊莉莎白时期的人们意味著皮肤黝黑。伊阿古两次使用“巴巴里”或“巴巴里人”来代指奥赛罗,似乎暗示巴巴利海岸住著“黄褐肤色”的摩尔人。洛特利哥称奥赛罗“嘴唇厚”,似乎在指欧洲对于撒哈拉以南人的外貌印象,但霍尼希曼对此表示反驳,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具冒犯性,不应在此较真。[15]

 
原图链接奥赛罗: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1603年左右创作的一出悲剧

牛津莎翁版(Oxford Shakespeare)的编辑迈克·尼尔(Neill)注意到对奥赛罗肤色的最早评论认为他来自撒哈拉以南,而就北非的解释直到1814年才由埃德蒙·基恩(Edmund Kean)给出。[16]霍尼希曼讨论了1600年伊莉莎白一世的巴巴里大使阿布德·马苏德(Abd el-Ouahed ben Messaoud),认为其可能是为奥赛罗提供了灵感。[17]

奥赛罗被认为是匹“巴巴里马”(1.1.113),一位“放荡的摩尔人”(1.1.127)。在第三幕第三景(III, 3)中他斥责苔丝狄蒙娜的罪像“自己的脸一样黑。”苔丝狄蒙娜的肤色则与奥赛罗的肤色形成对比;在第五幕第二景(V, 2)中写道“她的皮肤比雪更白”。伊阿古告诉勃拉班修“一头老黑羊在跟您的白母羊交尾哩”。在伊丽莎白时期,“黑色”一词的意义可能超出了物理肤色的指代,加入了广义负面的暗示。[18][19]

主题

 
原图链接奥赛罗

伊阿古/奥赛罗

虽然根据戏剧标题所示,悲惨结局主要归咎于奥赛罗本人,但伊阿古的作用不可忽视。伊阿古是恶棍的主要代表,并在对话中占据最大部分。在戏剧中,伊阿古操纵他人,控制行动,编织谎言。他亲近对手,试探弱点,塑造了“诚实可信”的形象,加强了自己的控制力。A.C.布拉德利(Bradley),以及最近的哈罗德·布鲁姆都是该解释的支持者。[20]其它评论家,特别是二十世纪末期,都将焦点集中在奥赛罗身上。

英雄

对奥赛罗的评价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A.C.布拉德利称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浪漫的主角了”,“是其中最富诗意的人。”F.R.李维斯(Leavis)则认为奥赛罗十分“任性”。而威廉·黑兹利特(William Hazlitt)则表现的相对温和,称“这摩尔人的本性是高贵的,但他所流的血却十分易燃、一点就爆。”[21]

奥赛罗的表演型态

歌剧

“奥赛罗”是以下两出歌剧的来源:

电影

1995年 《狂杀情焰Othello (1995 film)

2001年 《OO (film)

1952年 《奥赛罗The Tragedy of Othello:The moor of Venice(1952 film)

图画

参见

  1. 1.0 1.1 1.2 Shakespeare, William.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2. Young, John G., M.D. Essay: What Is Creativity?. Adventures in Creativity: Multimedia Magazine. [17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8月20日). 
  3. Virgil.org (PDF). [2013-08-18]. 
  4. Professor Nabil Matar (April 2004), Shakespeare and the Elizabethan Stage Moor, Sam Wanamaker Fellowship Lecture,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cf. Mayor of London (2006), Muslims in Lond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6-26., pp. 14–15,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5. Bevington, David and Bevington, Kate (translators). "Un Capitano Moro" in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pp.371–387.
  6. Shakespeare, William. Othello. Wordsworth Editions. 12. Retrieved from Google Books on 5 November 2010. ISBN 978-1-85326-018-6, ISBN 978-1-85326-018-6.
  7. McPherson, David. Lewkenor's Venice and Its Sources. Renaissance Quarterl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utumn 1988, 41 (3): 459–466. 
  8. Bate, Jonathan. Shakespeare's Islands. (编) Clayton, Tom; 等. Shakespeare and the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2004: 291. ISBN 0-87413-816-7. 
  9. Sanders, Norman (ed.). Othello (2003, rev. ed.), New Cambridge Shakespeare, p1.
  10.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1997), Arden Shakespeare, Appendix 1, pp 344–350.
  11. 11.0 11.1 11.2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xlv.
  12.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p.xlv-xlvi.
  13. Making More of the Moor: Aaron, Othello, and Renaissance Refashionings of Race. Emily C. Bartels
  14. "Moor, n2",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tn.
  15.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London: Thomas Nelson, 1997, p. 15.
  16. Michael Neill, ed. Othell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5-7.
  17. Honigmann p2-3.
  18. Doris Adler, "The Rhetoric of Black and White in Othello" Shakespeare Quarterly, 25 (1974)
  19.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lack', 1c.
  20. Shakespeare, William; Ruffiel, Burton. Othello (Yale Shakespeare). Bloom, Haro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Oct]. ISBN 0-300-10807-9. 
  21. Othello. The Walters Art Museum.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