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太医院中国古代官署名。

目录

沿革

秦汉以后设太医令,为掌管医疗;隋唐设太医署[1];宋代设翰林医官院、元丰改制为医官局,设和安大夫、成和大夫、翰林医官;辽国北面官设太医局,南面官设提举翰林医官;金代改太医局为“太医院”,长官为提点;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其下辖御医、吏目、医士等数十人,分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针灸、口齿等科,主要为宫廷服务,并需分班处理紧急医痛,是为宫直,清代又于其中设教习厅,以培养宫廷医务人员;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

中医应用

金代太医院的功能

金代始设太医院,取待辽之太医局而主管医政及医药事物。其隶属于宣徽院。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判官,从八品。掌诸医药总判院事”。金代太医院兼有医学教育之功能。管勾,从九品,此职之设与医学教育有关。

元代太医院的功能

元代太医院掌管一切医药事务,领各属医职,使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医药管理机构。从太医院官吏的品秩看,都普遍高于以往任何朝代。因此,不论是纵向比较还是与同期医药机构之横向比较,此时的太医院从品秩规格到实际职能都大大提高和加强了。

明代太医院的功能

明代医政管理受中央集权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医药集中统一管理的局面。宫廷医药机构御药房、生药库、安乐堂、典药局及王府良医所、地方医学教育机构等都与医药管理中枢太医院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与医药有关的事宜,一般都经过太医院的协调处置而后实行。

清代太医院的功能

清代太医院承袭于明代,隶属于礼部,除明代太医院治则外,清代太医院还负责医书修撰。由太医院判吴谦总修而成的《医宗金鉴[2]一书,自乾隆时作为医学教科书以后,一直到清末沿用了160多年,这对于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科治疗方面,太医院对中医分科呈递减趋势,从清初沿用明朝11科,即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正骨、痘疹科。至同治五年(1866)仅剩即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伤寒、妇人并入大方脉。

考试制度方面,同治五年(1866),改设医学馆后,改太医院旧制四季考为二季考。即在仲春、仲秋为之。凡交月课之医士、恩粮生、肄业生统由堂官面考二艺。正式考题多本《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间用《内经》、《难经》。每到寅、申年,太医院院使、院判会同礼部堂官共同主持会考。除御医免考外,所有吏目以下各员生均一律参加会考。会考时备卷受卷均由收掌官批阅,由教习评定等第,由太医院堂官封送礼部复勘后,太医院拆封咨行,吏部礼部注册。遇有上一级空缺,太医院咨行吏礼查核后,奏咨补用。考取一二等者,如无处分事故,按名挨次拟补;三等者,照旧供职,暂停升转;四等者,罚停会考一次;不列等者,革职留院效力,下届仍准入考。此外,太医院在光绪三十四年奏设的新医学馆,其考试规程和学部奏定中学堂考试章程相同,清朝中医考试规程之严密,值得当今借鉴。

视频

太医院 相关视频

现代名医启蒙老师 清代太医院瞿文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