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火車站
天津火車站 |
天津站(Tianjin Railway Station),又稱天津東站,位於中國天津市河北區與河東區交界的海河北岸,是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特等站,是集鐵路、地鐵、公交、出租車等為一體的大型交通樞紐,是天津鐵路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津站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式通車運營;先後於1950年、1987年和2008年進行3次改擴建;2008年8月1日,改擴建後的天津站投入使用。
截至2009年9月,天津站總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站場規模為10台18線,能同時容納6000人候車。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天津站
站台規模:10台18線(2009年9月)
區域管理: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
車站等級:特等站
投用日期: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
車站地址:天津市河北區新緯路1號
外文名:Tianjin Railway Station
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2009年9月)
車站代碼:10157
所屬地區:中國天津市河北區
容納人數:6000人候車(2009年9月)
年客運量:3356.9萬人次(2017年)
發展歷程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隨着原唐胥鐵路延展至天津,天津站始建。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車站正式通車運營,初站址建於「旺道莊」。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車站移址至海河畔「老龍頭」處,故隨地名稱老龍頭火車站。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老龍頭火車站更名為天津站。
1950年,天津站進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首次擴建。
1987年,隨着改革開放後天津經濟發展加快,天津站客流量大增,已經不堪重負,其日均乘客量超過了6萬人次。因此,經天津市政府和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決定,並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中國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同年4月15日,天津站改擴建正式開工。
1988年10月1日,天津站竣工。改造後的天津站站房,分為主站房、子站房和高架候車廳三部分,採取高架進站、地下出站、南北進出的布局模式,車站運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車站環境也明顯改善。
2007年1月14日起,天津站停辦客運業務,再次進行改擴建。
2008年8月1日,改擴建後的天津站投入使用。
功能作用
1988年天津站改造後,運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車站環境也明顯改善。在2007年再次改造前的近20年裡,天津站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樞紐,為天津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北方網評)
天津站交通樞紐是集普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津秦高速鐵路、天津地下直徑線、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對緩解天津站地區交通擁擠的局面,形成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絡,構建完善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之間的便捷通道,擴大對外經濟聯絡,推動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和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北方網評)
建築規模
設計理念
天津站的站房整體通透流暢,屋面結構採用大跨鋼網架,外檐裝修採用新型石材和玻璃幕牆。
設計參數
截至2009年9月,天津站站房包括京津城際北站房、高架候車室、地下進站廳、無站台柱雨棚及高站台、東西側旅客地道、東西側行包通道、既有南站房,總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其中,北站房7.1萬平方米,南站房3.3萬平方米,高架候車廳2.2萬平方米,能同時容納6000人候車,無站台雨棚覆蓋全部站台,南北方向共5跨,雨棚總面積達80850平方米。
整體布局
截至2018年9月,天津站共分為6層,其中地上2層,地下4層。地上一層為直通最大跨度為54米高架候車室;地面層為中央進站大廳,旅客可從南、北進站廳進入天津站站房;地下一層為地下進站廳,東、西旅客出站地道位於地下進站大廳東、西兩側;地下二、三、四層分別為天津地鐵2、3、9號線站台層。
站台線路
截至2009年9月,天津站站場總規模為10台18線,自北向南依次為京津城際車場,4台7線;津秦高速車場,3台6線;普速車場,3台5線;途經線路為津山鐵路、京津城際鐵路和津秦高速鐵路。
運營情況
自助購票
截至2014年1月,天津站前後廣場分布着34台自動售票機、13台自助取票機。
公安制證
截至2011年5月,天津站的鐵路公安制證口分別位於靠海河一側的售票廳14號口和後廣場一樓售票廳1號口。
商業設施
截至2012年10月,天津站地下一層設有6000餘平方米的商業廣場。
客運流量
2017年,天津站發送旅客3356.9萬人次,與2016年相比,增加旅客94.1萬人次。
截至2018年2月21日,2018年鐵路春運,天津站累計發送162.1萬人次,最高峰為2018年2月10日發送10.1萬人次。[1]
參考文獻
- ↑ 天津火車站列車時刻表火車汽車公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