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澳端午龍舟游涌

大澳端午龍舟游涌是指每年端午節於香港大嶼山大澳的傳統活動,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這項活動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這項活動起源於19世紀,當時大澳發生瘟疫,當地漁民於端午節將各廟宇神像放在小艇上於水道巡遊,結果瘟疫消除,便成為了每年一次的習俗

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舉辦,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它們會於端午節前一天(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前往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廟、關帝廟、洪聖廟借來神像供奉祭祀,然後於端午節當天(農曆五月初五)早上將神像放在龍舟上,巡遊大澳內的各水道,沿岸居民會焚香拜祭,最後將神像歸還予各廟宇。

目錄

簡介

2011年6月10日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序號:451 項目編號:X-3申報地區或單位:香港特別行政區

大澳端午龍舟游涌不僅是全香港獨有,在華南地區也是鳳毛麟角。端午節(六月六日)舉行傳統「龍舟游涌」宗教活動,延續這個擁有百多年歷史的節日慶典。


為配合新高中學制,香港文化博物館聯同教育局、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及香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於同日合辦實地考察,邀請中學教師參加,藉此推廣這項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澳傳統龍舟游涌暨慶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典禮」時表示,活動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是舉辦這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的大日子,另一方面亦是慶祝大澳端午龍舟游涌成功申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政事務局於二○○九年九月向國家文化部申報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長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和大坑舞火龍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區政府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致力提升社會的認知及對保護這種文化資源的重視,並以不同方式推展有關工作,包括研究、教育、推廣、申遺和傳承等,當局現正進行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編制香港第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整個普查預計於二○一二年上半年完成。此外,當局亦於二○○八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就普查工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

龍舟游涌淵源

大澳端午龍舟游涌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是全香港獨有的傳統社區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故成為香港首批向國家文化部獨立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

相傳在百多年前,大澳出現瘟疫,漁民用龍舟拖載有從各廟宇接來的神像的小艇巡遊水道,瘟疫得以驅除。之後,這個當地稱為「龍舟游涌」的傳統維持到至今。

每年端午節,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即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均舉辦傳統「龍舟游涌」宗教活動[2]。行會成員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順序前往大澳四間廟宇即楊侯廟、天后廟、關帝廟、洪聖廟請出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早上,扒艇行行會成員划龍舟到楊侯廟後的寶珠潭山邊採集青草,然後將草放進龍口,稱為「采青」。行會的長老又以雄雞血混到白酒,然後灑到龍頭、龍尾及船身上,稱為「喝龍」,有辟邪之意。但政府禁止市民飼養活雞,此儀式現已無法進行。

接着進行的活動,就是「游涌」,當地人又稱之為「游神」,由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小艇巡遊各水道,沿途為水中的幽魂化衣,也就是焚燒金銀衣紙,棚屋居民也同時朝着巡遊的龍舟焚香拜祭,祈求合境平安。游涌完畢後,三條龍舟進行競渡表演,以娛樂神明。至下午,各行會進行「送神」,把神像送回各廟宇。當天晚上,行會成員亦會聚餐,慶祝端午節,也是成員歡聚的時刻。

視頻

大澳端午龍舟游涌 相關視頻

香港:大嶼山大澳漁村龍舟游涌慶端午
端午節 龍舟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