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杼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大: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大杼穴
  • 位置: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
  • 古称: 杼骨
  •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 拼音: Dàzhù
  • 归属:足太阳膀胱经
  • 功能:强筋骨,清邪热,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目录

1 定位

2 取法

3 穴位解剖

4 特异性

5 功用

6 主治病症

7 刺灸法

8 配伍

9 文献摘要

定位

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

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

特异性

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

功用

强筋骨,清邪热。 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主治病症

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发热、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刺灸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 5~0.8寸;可灸。

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1]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