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備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醫方著作,三十卷。(《道藏》作九十三卷本,內容同)。在中醫藥的燦爛文明之中,有一位聞名遐邇的百歲神醫。他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千年不斷,他,就是孫思邈。而孫思邈除了超凡入聖的醫術之外,更留下了一本醫學史上的傳說之作:《千金要方》[1]
「總篇二百門,後方論五千三百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和反映了自《內經》以後、唐代初期以前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此書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醫學成就、實踐經驗和學術思想,尤其可貴的是孫氏的醫德足為萬世法。現存元刻本、多種明刻本、二十餘種清刻本。
《千金方》是一部綜合性臨床醫著,書中所載醫論、醫方等較系統地總結了自《皇帝內經》以後至唐初的醫學成就,寫下了中醫藥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篇。《千金方》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是一部科學價值非常高的著作。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故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2]。
目錄
書名由來
作者
孫思邈(約541~682年),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範制定人,人尊為「藥王」[4]。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於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於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於鄉里,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
孫思邈著的這部《千金要方》目的是為了人們備急,治病教人所用,他動筆寫這部書時,已經五六十歲了。
書中觀點
養生學
「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量則成痰」 中國傳統養生方式中提倡吃飯只吃「七分飽」,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曰:「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量則成痰[5]。」《養生避忌》一書說:「善養生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節制飲食定量的重要養生意義。
當代科學家也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無論是單細胞動物還是哺乳動物,如果減少營養供應,即將正常飲食減少三至四成,則壽命可延長百分之三十至六十。目前國民的平均壽命已超過七十歲,如果能堅持只吃七分飽,做到營養均衡,完全可以更健康、長壽。因為節食可以調節腸道菌群,減少內毒素入血,進而改善代謝指標,這是節食延長壽命的作用途徑之一。通過相關分析,該實驗找出了與壽命相關的腸道菌群的特定類群。
醫德第一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
消渴症康復記載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復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
孫氏記載消渴能夠治癒,而復發的第一原因是「不減滋味」。這就是調味品、下飯菜不要掩蓋了五穀的氣味。這樣的養生主張可見於更早的文獻:「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論語·鄉黨》)。孫氏的主張又與《黃帝內經·奇病論》相統一:「此肥美之所發也。」
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穀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氏記載的糖尿病康復是真實的。
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關注聶文濤的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和雙高綜合症等認識,提出《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在發表時被合作者推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藥發展貢獻獎」。王英博士明確指出孫思邈關於消渴症康復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視頻
備急千金要方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孫思邈與《備急千金要方》,360個人圖書館,2018-12-21
- ↑ 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千金方》,中醫中藥網,2019-10-08
- ↑ 《千金要方》,醫學教育網 , 2010-9-13
- ↑ 《備急千金要方》中的醫德論述,中醫中藥網,2019-10-07
- ↑ 《千金要方》的養生學「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量則成痰」 ,搜狐公眾平台 , 201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