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城市化進程

中文名: 城市化進程

外文名: urbanisation process

狹義涵義: 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

廣義涵義: 城市數量不斷進入鄉村的過程

城市化的涵義分為狹義和廣義。

1、狹義:城市化指農業人口不斷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

2、廣義:城市化是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包括農業人口非農業化、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張,城市用地不斷向郊區擴展,城市數量不斷增加 以及城市社會、經濟、技術變革進入鄉村的過程。 [1]


目錄

動力

1、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

(1)農業發展為城市經濟提供資金積累。

(2)農業發展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資生活條件。

(3)農業發展為城市發展提供勞動力。

(4)農業發展為城市輕工業生產提供原料。

(5)農業為城市工業提供市場。


2、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

(1)工業化使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

(2)工業化衝破農村自然經濟的桎梏

(3)工業化帶動交通地理的大變化

(4)工業化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的大發展


3、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

(1)勞動力市場化使勞動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得以實現

(2)土地資源市場化使城市窨規模的擴大和新城鎮的建設得以實現

(3)產品市場化使城市化在更廣闊地域的展開得以實現


本質

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的過程。 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本質並不是到處出現城市,而是要使全體國民享受現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並實現生活方式、生活觀念、文化教育素質等的轉變。即:實現城鄉空間的融合發展 -- 產業的融合、就業的融合、環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會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實現城市和農村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考察我國城市化進程,總的看來仍處在城市化集中階段。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發展時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穩定發展時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滯發展時期;(4)1978至今, 是城市化的穩定快速發展時期。


一、1949年,我國僅有城市132個,城市非農業人口2740萬人,城市化水平(以城市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計算)為 5.1%。在國民經 濟恢復和「一五」建設時期,隨着 156項重點工程建設的開展,出現了一批新興的工礦業城市。與此同時,對一批老城市還進行了擴建和改造,如武漢、成都、太原、西安、洛陽、蘭州等老工業城市。加強發展了鞍山、本溪、哈爾濱、齊齊哈爾、長春等大中城市。一大批新建擴建工業項目在全國城市興建,對土地、勞動力的需求和對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以及服務業的興起,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到1957年末,我國的城市發展到 176個,城市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4%。隨着國家政治的穩定和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1953年至1957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18.3%,城市人口年均增長16%。這說明,「一五」時期的城市發展及城市人口增長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基本適應的。


二、1958--1965年期間,經歷了「大躍進」運動。城市發展呈現出由擴大到緊縮的變化。在 3年的「大躍進」後,全國城市由1957年的 176個,增加到1961年的208個;城市人口由5412萬增長到6906萬,增長了28%;城市非農業人口所占比重由 8.4%上升到10.5%。


從1962年開始,陸續撤消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底崐,只剩下 168個。比1961年減少了40個。這個時期,一部分新設置的市恢復到縣級建制,如榆次、侯馬、岳陽等;另一部分地級市實行降級,成為縣級市。如石家莊、保定等。與此同時,由於城市社會經濟出現萎縮,致使城市人口出現負增長,城市化水平也由1961年的10.5%減少到1965年的9.2%。


三、1966--1978年期間,是城市化發展的低迷徘徊期。整整13年間,城市只增加25個,城市非農業人口長期停滯在 6000-7000萬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


四、1979-- 1997年期間,城市化在改革開放中穩步發展,進入了穩定、快速發展的通道。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 ,社會經濟各項事業有了新的活力。「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工業的空前擴張,對城市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這期間,我國經歷了一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到1997年,我國城市已發展至668個,與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個,相當於前30年增加數2倍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 加,城市化水平增長到 18%。毫無疑問,這種快速發展是經濟改革,特別是農村經濟率先改革所帶來的。


建議

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突出問題的幾點建議 民建中央委員、民建山西省委副主委、臨汾市政協副主席成繼東說:經濟全球化下的城市發展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課題。沒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就沒有現代化。


在城市化進程中,當前我們面臨許多新的問題。不解決好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就會貽誤時機。


一、工業進園,集約開發。城市化的巨大推動力之一是工業化,工業化推進了城市化。山西省的問題是分散發展,遍地開花,缺乏統一的規範和集約發展。蘇南地區確立「工業園區」的發展戰略值得借鑑。統一規劃園區的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地進行統一開發。這樣做能夠節約土地,形成規模,資源共享,避免浪費,集約土地,集約資源,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利於吸引大企業、大財團。要按照產業結構的分工,劃分功能區,統一建設規模較大、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工業園區。


二、規劃先行,農民上樓。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突出問題是規劃滯後,水平較低,城鎮無序開發,「只見新房,不見新城」,道路狹窄,設施殘缺。當前,應當樹立規劃就是生產力的觀念,充分認識規劃不科學是對生產力的嚴重破壞。這裡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加快城鎮中心區的規劃和建設;二是解決農民、居民上樓的問題。我們的城市化發展要用城市文明去改造傳統的農民,要從改變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活方式入手。借鑑深圳的做法,就是建農民公寓和統建樓,讓農民上樓。這種做法好處很多:一是節約土地;二是改變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三是引導農民走向城市化,走出一條舊村改造和新城鎮建設的新路子。


三、經營城鎮,市場運作。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第三個突出問題是資金投入的問題,特別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筆的投入。這就要拓寬投資渠道,樹立經營城鎮的觀念,引入市場運行機制。主要的做法:一是用土地置換資金,如建廣場,周圍的土地升值,可以給投資者建商場;二是用使用權置換資金,文化體育設施規劃設計歸政府,建成以後的使用權歸投資者,使用權可以是15年至30年;三是用資源換資金,城鎮的基礎設施建成以後,如何管理,也要充分地運用市場機制。


四、民營經濟,放手發展。一個城鎮的發展是否有活力和後勁,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看其能否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經濟主體。我省不少城鎮大力發展中小民營企業,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企業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產權是否明晰,是否形成一個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市場網絡;取決於企業經營者的素質。中小企業雖然從個體上看規模很小,但分工細,互補性強,這就能形成一個新的整體,形成一股合力。企業的規模大小,要順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只要要素組合合理配套,就能形成新的生產力。因此,要把發展中小民營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重點是要給中小民營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五、注重商貿,優化結構。我省中小城鎮的發展一要從商貿型做起,二要從旅遊做起,以此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進而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進一步培植強勢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在商品經濟中,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資源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物流服務企業創造了價值,促進了利潤的增長,其產生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二是發展現代的信息產業。必須把建設「數字城鎮」擺上議事日程。建設「數字城鎮」好處很多,它有利於運用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提升我們的傳統產業。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可以加速商品流通,降低生產、交易成本,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企業結構。工業社會生產的最大特色是流水線、大集團、規模經營,而在一個數字社會,則可以虛擬製造、敏捷形態,這就可以避免大型企業的臃腫。在中小企業眾多的地方,網絡化可以促進它們的優勢互補,促進分工協作。建設「數字城鎮」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質以及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和休閒產業。我省文物旅遊資源豐富,既有歷史人文資源,又有自然生態資源,山西應從能源大省向旅遊大省邁進。


六、持續發展,人物和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一個生態型、現代化、園林化的城市,是城市化的新要求。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大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給人民群眾營造一個適宜生活、適宜創業的環境。


七、轉變職能,強化管理。加快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必須大膽進行行政體制改革。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退出生產經營領域,建議組建鎮、村的股份公司,實行委託經營,政府則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社會事務的管理和為企業提供服務上來。其次,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行政體制。要重心下移,下放一部分權力給城鎮,這樣,更有利於城鎮的發展。第三,加大對城鎮支持的力度,放水養魚,增加城鎮的財稅返還,推動小康建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