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壩遺址
城壩遺址位於四川省渠縣土溪鎮城壩村,又名宕渠城遺址,是賨人文化遺址。城壩遺址所包括土溪鎮天府村、城壩村全部及流溪鄉新華村、洪溪村部分,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
2005年3月至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發掘,發現有木槨墓、土坑豎穴墓、灰溝、井、灰坑等遺蹟;出土有銅器、漆器、鐵器、陶器等。通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基本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初步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是西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晉縣城遺址之一。
1991年5月,城壩遺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名單。2018年10月,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一等獎[1]。
目錄
歷史
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鎮城壩村,距縣城26公里,總面積1820畝,遺址北、西、南三面渠江環繞,東西接佛爾岩,造成依山傍水之勢。
城壩遺址在商周時期是巴人分支賨人的都城,是達川地區尚存的唯一歷史最早、歷時最長的古城遺址[2]。據《華陽國志》記載:秦滅巴蜀後就於此建宕渠縣,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地為『蠻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太平寰宇記》;其城興廢長達700餘年,其間屢為州、郡、縣治。城壩觸地動工,均可發現文物遺蹟。
解放以來,這裡曾出土巴蜀青銅兵器、酒器、生活器數十件,出土發現最多的是兩漢時期的文物古蹟,除漢磚遍布,還發現房屋地基、窖址、水井、墓葬,出土大量的銅、鐵生產工具、生活用器、兵器、錢幣等,以及各式陶俑、陶家禽等。又《華陽國志》載:「長老言,宕渠為故宗國,今有宗城」。《太平寰宇記》:「故宗國,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里,古宗國都也。」所指方位,可能與城壩有密切關係。
2005年3月至6月我們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有木槨墓、土坑豎穴墓、灰溝、井、灰坑等大量的遺蹟現象;同時出土有大量的銅器、漆器、鐵器、陶器等。這次發掘和調查,首次揭露出遺址內存在着連續性清晰的文化層疊壓關係;也證實了城壩遺址在漢代及更早時期存在過大型城址的史料記載是可信的。為進一步研究城壩遺址和巴人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
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發現的棺槨制木槨墓和出土的大量漆器。
2006年渠縣文物管理所在該遺址清理的雙石棺磚室墓在川東北地區都是首次發現,填補了川東北地區以前無出土棺槨墓和漢化漆器的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城壩遺址的內涵,為研究渠江流域及古代賨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意義
城壩遺址是春秋戰國時期川東賨人建立的賨國國都。秦滅巴蜀後,在此設立宕渠縣,延續至漢、晉,屢為州、郡、縣治,成為川東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東晉末為「蠻獠」所侵而廢,興盛達千餘年。城壩遺址尤在東漢中後期經車騎將軍馮緄增修後,達到鼎盛,故又稱「車騎城」 ,《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文獻多有記載。遺址內文化堆積十分豐富,文化層可達數米,曾出土了大量的具有巴蜀符號的、典型的各類巴蜀式青銅器及漢代文物,如銅戈、銅斧、銅矛、漢代上釉磚等,其中漢磚尤多,數以萬計。有大量保存較好的水井、城牆、墓葬、窯址等文化遺蹟,確定城壩遺址具備了城市的規模。可確定有16口漢代水井,被當地人繼續使用的有3口。對於研究古代巴人特別是賨人歷史及川東北地區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及生產、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
視頻
城壩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城壩遺址考古發掘 獲田野考古獎一等獎,看點快報,2018-10-23
- ↑ 《探索·發現》 20200102 《2020考古探奇》 第一季 渠縣城壩遺址揭秘,cctv央視節目網,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