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觀測衛星
地球觀測衛星,泛指用於對地球資源與環境進行遙感的各種人造地球衛星[1]和航天器[2]。對地觀測衛星主要包括氣象衛星、陸地衛星、海洋衛星、軌道航天站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衛星。人們可以利用地球觀測衛星進行監測以獲取大面積觀測數據最終可有效達到綜合地分析資料。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5日晚,「哨兵-1C」地球觀測衛星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任務由「織女星-C」型火箭完成。
目錄
分類
按其主要用途和工作方式分為:
氣象衛星
用於探測和監視全球大氣、陸地和海洋氣象狀況。通常有近極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兩種。前者如美國的泰羅斯(TIROS)衛星系列、諾阿(NOAA)衛星系列和雨雲(NIMIBUS)衛星系列;後者如美國的GOES系列、歐洲航天局的METEOSAT、日本的GMS等;
陸地衛星
以探測地球資源和環境為主。通常採用近極太陽同步圓形軌道,如美國的Landsat系列、法國的SPOT系列、美國的熱容量製圖衛星(HCMM)等;
海洋衛星
主要用於探測全球海洋表面狀況,監測海洋動態。一般亦採用近極太陽同步軌道,如美國的Seasat衛星系列、日本的海洋觀測衛星(MOS)系列等;
特殊用途的衛星
如以製圖為主要目的的製圖衛星(MAPSAT)、立體測圖衛星(STEREOSAT)、磁測衛星MAG-SAT等;
軌道航天站
用於綜合性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有低軌道、小傾角的載人或不載人航天站,如美國的天空實驗室(Skylab)、蘇聯的禮炮號(Salyut)航天站、歐洲航天局的空間實驗室(Spacelab)等。其壽命有限,少則幾天,多則幾年;觀測的範圍有限,依傾角大小而定。新一代的中軌道航天站,如近極太陽同步軌道不載人航天站,具有長壽命、近於全球連續觀測和技術經濟效益高的優點,是20世紀90年代的新型遙感系統;⑥航天飛機。一種多用途、往返式的載人航天器,如美國的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大西洋號和發現號,以及研製中的英國霍托爾號和歐洲航天局的海爾梅斯號。中國於1985年發射的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是一種低軌道回收型衛星,用於國土資源調查與專題製圖。航天站的長期運行也為國民經濟帶來巨大利益。
參考文獻
- ↑ 中國的人造衛星分幾類?有哪些功能和特點?一文梳理人造衛星類型 ,搜狐,2023-12-01
- ↑ 世界載人航天器歷次發射一覽表,搜狐,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