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桃花
地桃花 |
---|
科學分類 |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薔薇類植物 Rosids 目: 錦葵目 Malvales 科: 錦葵科 Malvaceae 屬: 梵天花屬 Urena Linn 種: 地桃花 U. lobata |
地桃花(學名:Urena lobata)中藥名,為錦葵科[1](Malvaceae)梵天花屬(Urena)下的一個種。具有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感冒,風濕痹痛,痢疾,泄瀉,淋證,帶下,月經不調,跌打腫痛,喉痹,乳癰,瘡癤,毒蛇咬傷。
直立半灌木,有分枝,高達1米,全株被柔毛及星狀毛。葉互生,下部葉心臟形或近圓形,上部葉橢圓形或近披針形,長3~8厘米,寬1~6厘米,基部近圓形、心形或楔形,先端短尖,邊緣具細鋸齒,有時3~5淺裂或具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掌狀網脈,中脈基部有一腺體;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植物[2]。
目錄
別名
地桃花別名:天下捶、八卦攔路虎、假桃花、粘油子、八卦草、迷馬樁、野挑花、梵尚花、羊帶歸、虱麻頭、寄馬樁、紅孩兒、石松毛、牛毛七、半邊月、拔膿膏、大梅花樹、野茄子、山茄簸、油玲花、土杜仲、野桐喬、山棋菜、刀傷藥、肖梵天花、三角風、桃子草、刺頭婆、千下錘、大迷馬樁棵、土黃芪、巴巴葉、窩吼、地馬椿。
形態特徵
1、地桃花:又名肖梵天花。直立亞灌木狀草本,高達1m。小枝被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1-4cm,被灰白色星狀毛;托葉線形,長約2mm,早落;莖下部的葉近圓形,長4-5cm,寬5-6cm,先端淺3裂,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鋸齒;中部的葉卵形,長5-7cm,寬3-6.5cm;上部的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7cm,寬1.5-3cm;葉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花腋生,單生或稍叢生,淡紅色,直徑約15mm;花梗長約3mm,被綿毛;小苞片5,長約6mm,基部合生;花萼杯狀,裂片5,較小苞片略短,兩者均被星狀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約15mm,外面被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15mm,無毛;花柱枝10,微被長硬毛。果扁球形,直徑約1cm,分果爿被星狀短柔毛和錨狀刺。花期7-10月。
2、粗葉地桃花:又名消風草、千捶打野桃花、狗扯尾、痴頭婆。本變種與上種極相似,主要區別是:葉密被粗短絨毛和綿毛,下部的葉較寬而很少分裂,先端通常3淺裂,基部近心形,上部的葉卵形或近圓形,具鋸齒;小苞片線形,密被綿毛,略長過於萼片;花瓣長10-13mm。
產地生境
產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分布於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和日本等地區。中國長江以南極常見的野生植物,喜生於乾熱的空曠地、草坡或疏林下。
1、地桃花:生於乾熱的空曠地、草坡或疏林下。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均有分布。
2、粗葉地桃花:生於海拔500-1500m的草坡、山邊灌叢和路旁。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藥理應用
入藥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歸經
味甘、辛,性涼。
歸脾、肺經。
功效
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清熱解毒。
主治
感冒,風濕痹痛,痢疾,泄瀉,淋證,帶下,月經不調,跌打腫痛,喉痹,乳癰,瘡癤,毒蛇咬傷[3]。
相關配伍
1、治感冒:野桃花根24g。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2、治風濕痹痛:肖梵天花、三椏苦、兩面針、昆明雞血藤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癰瘡,拔膿:生地桃花根搗爛敷。(《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禁服。 《雲南中草藥》:「忌魚腥、豆類。」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全草全年均可采,除去雜質,切碎,曬乾。根部於冬季挖取,洗去泥沙,切片,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軟,切斷,乾燥。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乾燥根呈圓柱形,略彎曲,支根少數,上生多數鬚根,表面淡黃色,具縱皺紋;質硬,斷面呈破裂狀。莖灰綠色至暗綠色,具粗淺的縱紋,密被星狀毛和柔毛,上部嫩枝具數條縱棱;質硬,木部斷面不平坦,皮部富纖維,難以折斷。葉多破碎,完整者多捲曲,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麵粉綠色,密被短柔毛和星狀毛,掌狀網脈,下面突出,葉腋有宿存的托葉。氣微,味淡。
飲片性狀:微不規則的小段,根、莖、葉混合。根圓柱形,栓皮粗糙,棕褐色;莖暗綠色,密被星狀柔毛;葉片多捲曲,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麵粉綠色,兩面被毛。花冠淡紅色,已破碎。氣微,味淡。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地桃花 Ditaohua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地桃花 Di Tao Hua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地桃花Urena lobata Linn. 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