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革命
《國家與革命》,副題《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的學說與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任務》。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學說的重要著作。列寧(見「列寧全集」)著。1918年5月在彼得格勒由生活和知識出版社以單行本刊印。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衛生(茅盾)將本書第1章第1、2節譯成中文,於1921年5月7日在上海出版的《共產黨》月刊第4期上發表。上海中外研究學會1929年出版了中譯本。1958年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重新譯校,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寧全集》第25卷。1960年4月編入《列寧選集》第3卷,後又編入《列寧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31卷,1985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1949年至1975年多次出版單行本。按原定計劃全書共7章,最後1章《1905年和1917年俄國革命的經驗》因十月革命迫近沒來得及寫,只留下了這章的大綱。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兩篇序言、1篇跋和正文6章組成,共6萬餘字。第1章從國家的起源、特徵和作用方面,揭示了國家的階級本質,概括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待國家的基本態度,批判了機會主義對它的歪曲。本章帶有總論性質,所提出的基本觀點貫穿於全書。第2章以1848—1851年革命的經驗為基礎,着重論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第3章根據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經驗的總結,進一步闡述了無產階級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必須用巴黎公社式的新型的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取而代之的思想。第4章在論述恩格斯對巴黎公社經驗的補充說明中,進一步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第5章根據《哥達綱領批判》中關於共產主義發展與國家消亡之間的聯繫的分析,深刻論證了過渡時期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原理,強調國家完全消亡的經濟基礎就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展。第6章就無產階級革命對國家的態度問題,批判了普列漢諾夫和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背叛。
本書闡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國家與革命的基本觀點及其發展過程,和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俄國的具體情況出發,回答了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提出的關於國家的起源、本質、特徵、作用,關於通過暴力革命打碎舊國家機器,建立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以及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成為指導十月革命勝利,建立蘇維埃國家的思想武器。同時對各國無產階級政党進行革命鬥爭,建立無產階級的新國家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也有着深遠的指導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的經典著作之一。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國家與革命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 ↑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