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團河行宮
圖片來自去哪兒

團河行宮,位於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地區團河北村,是一座清朝皇家行宮,也是當時南苑四座皇家行宮(其他三座是舊衙門行宮(舊宮)、新衙門行宮(新宮)、南紅門行宮(南宮))中唯一保留至今的行宮。[1][2]

目錄

歷史

團河行宮位於大興區黃村衛星城以東3公里處,坐落在南海子的南端。南海子(當地有一種說法稱舊時稱積水潭為「北海子」,稱該地為「南海子」;另一種說法稱明朝時稱該地為「南海子」,清朝時改稱「南苑」)的範圍大概是如今大興區北部、朝陽區西南部、豐臺區東部等地,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總面積大約有200多平方公里,是清朝皇帝狩獵、閱兵、駐蹕場所。

團河行宮興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金朝時此處便有宮室建築,金章宗在此造行宮「建春宮」。每年春季,金章宗來這裡網魚、捕獵鵝雁。明朝在這裡興建舊衙門提督宮署,並且依照二十四節氣興建24園,改作行宮。清朝乾隆時期,在南苑的西南角興建團河行宮,此後團河行宮成為清朝皇帝來南苑遊獵及理政的場所。

當時的宮殿區,王公大臣不經召見不得進入大宮門;嬪妃不獲召幸不得進入西區;夜間,親王貝勒不得在宮內居住,只可到位於團河行宮宮牆外的小王爺府過夜。團河行宮是乾隆帝四下江南後興建,故富有江南園林特色。團河行宮宮牆內的東湖、西湖,湖中有94泉,泉水匯成湖,經過過河亭流出團河行宮,與東宮牆外的護宮河匯合流入鳳河,御碑亭中的乾隆御製詩中有「團河本是鳳河源」。

清朝末年,由於國家衰弱,團河行宮敗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洗劫了團河行宮珍藏的寶物,並破壞了團河行宮建築。中華民國初年,團河行宮曾經被軍閥用作兵營。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駐守在團河行宮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同日軍激戰,團河行宮遭炮轟,大部分成為廢墟。

1985年,團河行宮遺址被列為大興縣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團河行宮遺址公園建成,對社會開放。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自1985年以來,政府逐步整修團河行宮遺址,陸續修繕、修復部分古建築,鋪設了環湖甬路,種植大量花木,對西湖進行清淤並蓄水。

大興區的不少政協委員、文史專家,多年來呼籲對團河行宮加以修復。2004年4月的一個月內,大興區將團河行宮宮牆內的20餘處宮殿遺址全部發掘並清理出來。2004年7月13日,北京市文物局上報的《關於復建團河行宮的再請示》獲得國家文物局批覆「原則同意」。2004年10月,大興區宣布團河行宮修復工程正式啟動,計劃到2007年完成。工程計劃分為兩期:一期工程修復宮牆內的建築,包括主殿區、風景區,總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二期工程修復宮牆外的7座小王爺府和151間雜役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大興區人民政府於2005年3月報請北京市人民政府,但沒有獲得批覆,所以該復建計劃擱淺。2007年,團河行宮修復工程被列為「人文奧運」工程計劃。團河行宮修復工程分成二期:一期工程2004年啟動,2007年完工並開放;二期工程2013年3月底開工,計劃2013年12月底完工,復建西湖周邊9座建築(漪鑒軒、鑒止書屋、珠源寺、歸雲岫、狎鷗舫、點景四方亭、濯月漪、兩卷臨河房、大船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