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回民区前身为归绥市回民自治区,成立于1950年12月19日,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城区。回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西北部,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共有回、蒙古、汉、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回族聚居区。辖7个街道、1个镇。2012年回民区总人口40万,其中回族人口两万余人。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目录

历史沿革

舜时,今回民区与呼和浩特其他地区称“并州徼外”,当时为荤粥族所居地。

夏、商、周时,今呼和浩特地区或称“并州徼外”、或称“冀州徼外”。从公元前21世纪起,今回民区及呼和浩特其他地区就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

约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征服居于今呼和浩特地区的少数民族“林胡”和“楼烦”,在阴山(大青山)山脉南麓设置云中郡(今托克托县古城村),今回民区属云中郡领地。赵武灵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沿阴山南麓筑长城。今回民区沿大青山部分乡村仍有赵长城遗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其疆域内设36个郡,原赵国的云中郡仍为一郡,管理今呼和浩特大部地区,今回民区属云中郡辖地。

西汉初承袭秦制,今呼和浩特部分地区仍称云中郡,今回民区属之。

秦汉之时,居于漠北的匈奴族发展壮大起来,今呼和浩特地区(含今回民区)成为汉王朝与匈奴政权必争之地。

东汉末年,鲜卑的拓拔部占据今呼和浩特地区,后拓拔部建立北魏,又建盛乐都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今回民区属盛乐城管辖。后,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将盛乐都城安置归顺于魏的敕勒族,故今呼和浩特地区有“敕勒川”之称,今回民区就在敕勒川地界内。

到公元6世纪中期,今呼和浩特地区曾是突厥族居地,因北有白道口(今回民区境内),故今呼和浩特地区在隋朝时称“白道川”。隋朝建立初,打败突厥,在今呼和浩特地区设榆林关总管府,不久又改为云州总管府。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云州为定襄郡,今回民区为定襄郡所辖地。

唐代,唐王朝先后在今呼和浩特地区设云中都护府,又称单于都护府,后又改置为东受降城,今回民区为其属地。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强盛后占据今呼和浩特地区,于辽天禄元年(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设置丰州(城址今白塔村北),今回民区为丰州属地,属云中州西京道(治所在今山西大同)管辖。

金太祖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国,金代沿袭辽制,改西京道为西京路,今呼和浩特地区仍称丰州,后,金国将丰州改称天德总管府,今回民区属之。

元王朝建立后,沿用金制,今呼和浩特地区仍称西京路丰州,隶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今回民区为丰州辖区。

明王朝建立初,为防北元政权,改郡州县制,在长城以北设置五卫,今回民区属丰州卫属地。明朝永乐年间,其统治势力南迁。明正统年间,放弃长城以北军事设置,使当时称为“丰州滩”的今呼和浩特地区成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地,所以今呼和浩特地区就有“土默川”之称,今回民区为土默川之中的一部分。后来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王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被封为顺义王。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阿勒坦汗之妻三娘子在今呼和浩特玉泉区修建城池,时称“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城垣建成,明王朝赐名“归化城”。今回民区为归化城属地。

明末清初,今呼和浩特地区成为女真部建立的后金和居于漠南蒙古头领察哈尔部林丹汗争夺的西北部战略要地。明思宗崇祯七年、后金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后金统一内蒙古各部,林丹汗死,为加强对今呼和浩特地区的管理,把居于今呼和浩特地区的土默特部分为左右两翼,设左右翼都统管理,今回民区为左翼辖地。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顺治帝取代明朝的统治。为加强对归化城的管理,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王朝命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归化城,专管归化城都统、副都统及训练官民等事。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将第六女(大排行为六,实为四公主)和硕恪靖公主下嫁给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之子敦多布多尔济,公主初居于清水河,后移住归化城,此后又移居归化城北5公里建的一座仿皇宅御花园格局建筑的公主府内。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王朝将归化城军政、民政分设,归化城土默特副都统只管蒙古族民政和军事,设归化城理事同知专管民政,对汉、回等民族进行管理,隶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归化城理事同知改属山西朔平府管辖。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王朝为加固北方防务,议定在原归化城东北5里许筑一座新城,作为八旗兵驻防之所。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六月初八,绥远城竣工。历时2年零4个月。绥远城建成后,被称为“新城”或“满洲城”,归化城被称为“旧城”。绥远城建成后,为保证满洲八旗兵之军饷,增设绥远城理事同知,又称绥远城理事同知厅、绥远城粮饷同知厅、粮饷府(又称二府衙门)、绥远城厅。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在归化城设归绥道,初称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兵备道,后改称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其职权为总理旗民蒙古事务,隶属山西巡抚,管辖归化、绥远、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萨拉齐六厅(除绥远城厅外,归、托、和、清、萨各厅又称口外五厅),监督各厅税务,处理旗(满族)、民(汉族)、蒙古族之间的交涉,刑讼事务,这是今呼和浩特地区旗、道、厅并立之始,今回民区属归化厅管辖范围。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4月,中华民国政府委派人员入归绥接管,沿袭清王朝旗、道、厅制。5月,变更建制,废除道、厅,设立旗、县,改归绥道为观察使公署。归化厅改称归化县。

民国2年(公元1913年),撤销归绥道观察使。同年,撤销新城的粮饷理事同知厅(原绥远粮饷厅),将原职权归于归化县,并将绥远、归化新旧二城正式合并称归绥县。

民国3年(公元1914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批准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民国4年(公元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在行政区与县之间新设绥远道,管辖行政区内的8个县。同年7月1日,废除绥远道,道尹公署改为绥远民政厅,恢复都统,下设军政、民政厅建制,同年9月,改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公署为绥远省临时区政府,实行行省制。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1月1日,绥远省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厅。同年,改省辖县知事为县长,并将归绥县定为省会(一级县),全县下设4个区,其时,今回民区在第一区所辖范围内。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归绥。同年10月27日,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在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下成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同日,将原绥远省省会归绥城区改称厚和豪特市。民国27年(公元1938年)1月10日,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将归绥县改称巴彦县;同年8月1日,撤销巴彦县,与市区合并,通称厚和特别市。民国28年(公元1939年)9月1日,取消“特别”二字,更名为厚和市。日伪政权在厚和市城区设6个镇,旧城设4个镇,今回民区在第四镇范围内。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国民党傅作义部进驻归绥,绥远省政府驻新城将军衙署,行使管辖绥远省职权,将厚和市改称为归绥市,恢复归绥县,与市割界分治。当时归绥市市区原6个镇改为6个区,旧城有4个区,今回民区为第一区范围内。各区设区公所,是归绥市派出机构。第一区公所设在马莲滩的可蓝召(今回民区新民街回族小学)内。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重新组建归绥县委和县政府。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绥远和平解放后沿用原建置,归绥市区仍设6个区,今回民区在第一区境内。1950年2月7日,根据“九一九”和平起义条例,将起义后的归绥县与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归绥县合并,各区和乡村仍保留保甲制度。

1950年1月20日,和平解放后的归绥市人民政府成立,原旧政府机构基本没变,城区仍设6个区,下设6个区公所,都是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同年12月19日,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归绥市聚居于旧城东北角的回民住区,划为回民自治区并建立归绥市回民自治区人民政府,辖25个闾、100个居民小组。

1951年,归绥市人民政府《政字第五号文件》决定全市设4个区。同年,回民自治区撤销闾组,改建为6个居民委员会。

1953年10月,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归绥市人民政府将回民自治区区划调整,并增设吕祖庙街居民委员会。

1954年3月6日,绥远省、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合并,撤销绥远省建置,原绥远省辖区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同月,中共中央蒙绥分局改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1955年7月1日,改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同年4月25日,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

1956年9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变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撤销庆凯区,其所辖5个居民委员会划归回民自治区,同时增设中山西路、水磨街等居民委员会。同年11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人民政府决定,经回民自治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呼和浩特市回民自治区改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1958年冬,回民区成立庆凯、新华、先锋、跃进、和平、联星6个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原6个人民公社调整为中山西路、钢铁、友谊、新华、三新5个人民公社。

1961年,将原属新城区管辖的锡林郭勒北路以西部分地区划归回民区。

1962年,城市人民公社改称街道办事处,回民区在5个人民公社的基础上,组建为4个街道办事处,即中山西路办事处、通道街办事处、环河街办事处、新华西路办事处。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8月,回民区更名为红旗区。

1968年1月28日,红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9年12月19日,红旗区军事管制领导小组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在其领导下工作。

1970年3月,将新华西路办事处部分居民委员会划分,建立糖厂路办事处。

1974年9月,将糖厂路办事处新钢地区部分居民委员会划出,建立海拉尔西路办事处。

1978年10月1日,废红旗区名称,恢复回民区称谓。

1979年,糖厂路办事处改称光明路办事处。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把原郊区的攸攸板乡和西菜园乡9个行政村划归回民区,统称攸攸板乡。

1999年12月,攸攸板乡改称攸攸板镇。

2003年3月15日,将光明路、海拉尔西路办事处部分居民委员会划出,建立钢铁路办事处。

行政区划

回民区辖7个街道、1个镇。

新华西路街道:辖广场、医学院、东洪桥、新华西街、四合兴、大庆路6个社区居委会。

中山西路街道:辖公园东路、公园西路、文化宫街第一、文化宫街第二、文化宫街第三、中山西路第一、中山西路第二、吕祖庙街、贝尔路9个社区居委会。

光明路街道:辖果园路、电子路、阳光、光明、金园、龙翔苑、沿河、西铁、巴彦北路、富丽10个社区居委会。

海拉尔西路街道:辖部队、赛罕路、海拉尔西路、工农兵路、综合路、金海路、附件厂7个社区居委会。环河街街道:辖太平街、东沙梁、新华桥南街、后沙滩、县府街、祥和、工人南村、西茶坊8个社区居委会。

通道街街道:辖滨河路、义和巷、友谊巷、宽巷子4个社区居委会。

钢铁路街道:辖光明西路第一、光明西路第二、光明西路第三、钢铁路第一、钢铁路第二、西机务段第一、西机务段第二、化工路8个社区居委会。

攸攸板镇:辖金龙、毫赖沟、刀刀板、坝口子、一间房、东乌素图、西乌素图、攸攸板、东棚子、段家窖、元山子、塔布板、什拉门更、倘不浪、孔家营、西龙王庙、青山、厂汉板、小府19个村委会。

交通

回民区是内蒙古的交通运输中心,呼和浩特铁路货运场设立在辖区内,直通法兰克福的国际铁路货运联运的起点就在这里。京包铁路、京包高速公路从辖区北侧穿过,呼和浩特市有3个主要出城口分布在回民区境内,是去往北京、包头、鄂尔多斯等地的主要通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回民区东距首都北京490公里,是西部省会城市距北京最近的城市;北距二连浩特内陆口岸490公里;西至草原钢城包头150公里,西南100多公里是煤炭和天然气基地鄂尔多斯。

呼和浩特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中心和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陆上、空中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诸国的重要桥梁。

地形地貌

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呈坡状结构。东北部北部为大青山低中山区,最高海拔2 071米。南部山前为冲积洪平原。境内有阴山山脉,山脉为东西走向。

水文

境内河流多属季节性沟河,这些河的水流少部分来自山泉,多为雨季沟谷的汇流水。境内大青山有大小山沟十三条,主要沟有乌素图、坝口子、毫赖沟三条,最后流入小黑河。除乌素图沟有少量清水灌溉外,坝口子、毫赖沟靠雨季山洪淤灌,改变农业生产条件。

自然资源

境内蕴藏着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有石墨大理石金云母等十多种。

铁矿坝口子沟段家窑大毛忽洞有铁矿。矿区出露地层为元古界马家店群,岩性含砾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含铁石英岩,绿泥片岩及大理岩组成。

煤大青山南麓呼武公路东侧,距坝口子村数百米。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二道凹群片麻岩及片岩和上侏罗统灰绿色、灰黄砾岩粗矿岩及页岩,煤层产于侏罗系上统中,地层厚度1200米,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6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理。矿区煤层甚多,多形成煤线,局部成窝状,含煤地层600米,夹煤线30余层,一般厚约1~6厘米,最厚可达0.8米。煤质较好,为半烟煤,可供民用。

大理石大青山从东到西,断断续续都有大理石矿分布,攸攸板镇境内东乌素图沟有大理石,分布在霍寨沟到乌素图沟之间。主要发育有三层大理岩,总体呈北西300度方向平行展布。主要岩性为中粗粒蛇纹石化大理岩,颜色为灰白及灰绿色。

金云母霍寨沟攸攸板镇境内有金云母分布,笔架山曾有日本人开采。云母矿产于乌拉山群二道凹群与马家店群大理岩和岩体的外接触带,属于接触交代而形成的矿床,均赋存于透辉石大理岩中,呈不规则窝状,透镜状产出。

经济

综述

2013年,回民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314亿元,同比增长7%;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0亿元,同比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349亿元,同比增长11%,占全市的33%,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4804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6772元,同比增长12%。

第一产业

2012年,回民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6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49万亩,经济作物面积0.1585万亩,粮食总产量3779.6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累计发放农机具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粮食直补等补贴102万元。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投资370万元的半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竣工。

2012年度牲畜总头数1.6123万头(只),大小畜良种改良比重达92%。动物疫病防控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禽畜免疫率、检疫率均为100%。  

第二产业

2012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6.2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7.8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亿元。  

第三产业

2013年,回民区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83亿元,同比增长8%。中山西路商圈品位进一步提升。总投资100亿元的海亮广场一期全部建成,西北地区首家拥有户外天幕的海亮金宝街投入运营,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连接海亮广场和维多利商厦的过街通道建成使用。投资40亿元的新华广场南侧振华集团商业综合体项目完成征拆总量的30%。投资100亿元的恒大中心项目签约落地。金海商圈竞争力不断增强。投资5亿元的金海国际五金机电城二期开工建设。投资41亿元的好上好商业园区完成征拆总量的35%。投资40亿元,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内蒙古大商城一期开工建设。投资3.5亿元的国通机械物流园一期投入运营。大青山生态旅游区建设成效明显。投资5000万元的乌素图召庙修缮工程基本完成。投资1.5亿元,占地4000亩的乌素图主题公园一期全部建成。投资120亿元,占地4700亩的恒大金碧天下旅游城项目一期启动实施。年内回民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5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亿元。

社会

文化事业

2013年,回民区投资2.5亿元,占地70亩的蒙亮文化演艺广场开工建设,儿童探索博物馆项目房屋征收全部完成。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广播电视户户通工作得到落实,为850户农民安装卫星接收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开展,清真大寺、天主教堂、乌素图召、赵长城被认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事业

2013年,回民区高考上线率达到9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投资1400万元,完成回一幼、回二幼改扩建和七中标准化建设工程。投资1200万元的厂汉板幼儿园开工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公开招录教师111名。

社会保障

2012年,回民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60万元。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3270人,支付限额由16万元提高到21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人数达26459人,5245位农民参加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发放75岁以上老年人养老金和7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助金1 066.7万元。 

旅游

回民区境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乌素图召、清真大寺[1] 、天主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还有乌兰夫纪念馆、内蒙古青少年生态园、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大青山自然风景区、呼和浩特北极光滑雪场等。

城市荣誉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视频

回民区第八届乌素图杏花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