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58年,前身系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林业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1年原省林业和草原干部学校整体并入。

目录

职能部门

院职能部门主要是:办公室 (工会办公室)、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科技处、成果转化处、总工程师[1]办公室、投资项目办公室、财务资产管理处、审计稽核办公室、人事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科研与生产单位主要是: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湿地研究中心、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中心、林业研究所(荒漠化研究中心)、森林保护研究所(林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资源利用与产品检验监测研究所(四川省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四川省林产品及家具质量监督检验站)、园林花卉研究所、用材林研究所(国家储备林研究中心)、经济林研究所、竹类研究所(生态环境工程监理研究所)、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后勤服务中心、林业设计所、森林草原防火研究所。拥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四川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实验室、森林和湿地生态恢复与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19个;属国家林业局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外专局(四川省)引智示范基地。

科研团队

全院在册职工708人,其中在编职工362人,退休职工346人。在编职工中专业技术岗位人员306人,占在编职工的84.53%,在编职工中研究员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5人(其中二级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1.43%;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8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9.08%;博士后1人,博士41人,硕士117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19人。在编职工平均年龄43岁,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41岁,年龄结构峰值为31-40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0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省劳模待遇4人,入选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农业大师项目3人、天府科技菁英项目1人。

全院主要从事森林生态、林木育种、造林经营、经济林选育、森林保护、植被恢复、园林绿化、城市森林、社会林业、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与材料、药用植物开发等研究工作,林业及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施工、新品种推广、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技术开发服务工作。同时承担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中心工作,国家和省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省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技术指导。

承担项目

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及部省科技攻关项目1800余项。多次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通过部、省级鉴定成果400余项,获奖成果2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 1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二等奖58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7项,国家新品种12项,审(认)定林木良种 86个,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 159 项,出版专着52部。这一系列成果为我省速丰林基地建设、长防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产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丛生竹集约经营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提出的优良竹种及经营技术有力地推进了四川竹产业发展;“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巨桉优良品种、快繁及经营技术研究”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认同,在四川盆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四川秦巴山区绿色食品开发”获得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解决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及示范推广”获200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在四川省推广巨桉造林200余方亩,有力地推动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技术研究”获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主要理论与基础支撑。“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力支撑了四川省川西北高寒沙化土地治理进程。“四川花椒特色经济林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推广”获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省花椒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助力。“岷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四川省乃至全国长江流域水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