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瀍
唐武宗(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李瀍(Template:标音),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1],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3岁。
唐武宗 | |
---|---|
概要 | |
姓名 | 李瀍 |
庙号 | 武宗 |
谥号 | 至道昭肃孝皇帝 |
陵墓 | 端陵 |
政权 | 唐朝 |
在世 | 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 (33岁) |
在位 | 840年2月20日—846年4月22日 |
年号 | 会昌(841年—846年) |
信仰 | 道教 |
目录
生平
唐武宗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唐武宗本来是唐敬宗、唐文宗的弟弟,被封为颍王。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纵下,趁文宗病,矫诏立他为皇太弟,废原来的太子敬宗子李成美为陈王,武宗由此得以登基,并赐死李成美、文宗杨贤妃和皇兄安王李溶。
唐武宗登基后,召李党人物李德裕回朝,任为宰相,李德裕提倡“政归中书”等政策。在李德裕执政下,国家渐渐回复元气,被称为会昌中兴。而仇士良的权势亦被压抑,仇士良不得不退下政治舞台。
经历
唐文宗去世后,李瀍即位为帝,年号会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唐武宗外攘回纥,内平泽潞,威震中外;更严肃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制驭宦官,使朝政为之一新。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从子刘稹企图袭位割据。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最终刘稹遇害,叛乱平息。
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毁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没收大量寺众土地,成为毁佛运动的“三武一宗”之一,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轶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受打击很激烈的一次。在唐朝历史上对于佛教势力不满的现象始终存在,武宗灭佛可能有多种原因。
第一可能因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击佛教。此外当时佛教的势力非常强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说,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税收是一个重大损失。
最后有传说认为唐武宗继位后怕有人会另立他的叔叔光王唐宣宗|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来威胁他的地位,李忱则逃入佛门,因此会昌毁佛|唐武宗灭佛是为了让李忱无处可藏。但这个说法可能只是传说,因为历史学家对于李忱是否真的做过和尚仍有争议。
唐武宗吃道士给他的长寿丹后中毒而死。[2]死后葬于端陵,谥号为至道昭肃孝皇帝。
唐武宗虽有五子皆封王,但生前未确立继承人,宦官马元贽等遂矫诏立光王李忱为皇太叔并最终继位,即唐宣宗。武宗五子后事无载,一说皆被宣宗所害。[3]
参考文献
- ↑ 虽然史载武宗为穆宗第五子,但穆宗封诸子为王时,“子湛为鄂王,涵江王,凑漳王,溶安王,瀍颍王”,武宗排在最后;文宗年间宦官王守澄诬陷漳王时制造流言称“若兄终弟及,必漳王立”;据安王墓志铭,安王亦年长于武宗。故所谓武宗为穆宗第五子,为排除早夭的穆宗第三、四、五、七子后所得的排行。武宗至少是穆宗第九子。
- ↑ 何光远《鉴诫录》卷一《九转验》条载:“武宗皇帝酷求长生之道,访九转之丹。茅山道士杜元阳制药既成,白日轻举。弟子马全真得残药,诣京。表进,上因饵之,遍体生疮,髭发俱脱,十日而崩。此唐《实录》隐而不书。”
- ↑ 明朝王祎《大事记续编》卷六七会昌六年三月条云:[宣宗]即位以后,追前事,至于武宗诸子皆不保其终。宋敏求补《宣宗实录》,谓自大中后宣宗子孙继世,故唐人不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