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人街 - 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唐人街 - 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唐人街

外文名稱;Chinatown

早期名稱;大唐街

泛指;華人在其他國家聚居的地區

範圍;世界各地

來源;唐宋元明時期外國人稱華人為唐人

唐人街,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聚居的地區。唐人街的形成,是因為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

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歷宋、元至明,外國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 ,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 中國人的歷史情結很深。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稱自己是"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便稱為"唐人街"。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 1875年,張德彝在《歐美環遊記》中稱唐人街為"唐人城",其通英語,英語稱唐人街為Chinatown。唐人街的歷史比英語名稱Chinatown要早幾個世紀。[1]

目錄

歷史發展

起源

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歷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一直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 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 中國姓氏為"唐姓", 中國衣飾為"唐衣", 中國商船為"唐舶"或"唐船", 而從海舶上轉販到的中國貨物則被成為"唐貨"。 甚至現代習稱的"漢語",也被宋代海外諸國稱為"唐語",中國人留居海外一年不還者,被稱為"住蕃",而外國人在中國逾年不歸,則稱"住唐"。 沿襲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華人仍然自稱為"唐人",華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則將祖國稱之為"唐山"。歷時千載,綿綿不絕。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始於唐代日本。當時日本人用以稱呼在日居留的中國人居住區。《明史·真臘傳》中提到:"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1673年,清代才子納蘭性德在《淥水亭雜識》中留下了有關日本唐人街的記錄:"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留給日本人的印象最深,因此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人也以此為自豪,樂意接受這樣的稱呼,常常用來自稱,所以一直延續至今。

19世紀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貿易往來多了起來,洋人也以"唐人"稱呼中國人,中國人居住集中的地方被成為"唐人街"。1872年,屬於清洋務派的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記載:"金山(即今日美國舊金山)為各國貿易總匯之區,中國廣東人來此貿易者,不下數萬。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國人呼之為'唐人街'。建立會館六處。"1887年,曾任駐外公使隨員的王詠霓在《歸國日記》中也使用了"唐人街"一詞:"金山為太平洋貿易總匯之區,華人來此者六七萬人,租屋設肆,洋人呼為唐人街。六會館之名曰三邑,曰陽和。"

1875年,張德彝在《歐美環遊記》中就稱唐人街為"唐人城",張通英語,英語稱唐人街為Chinatown。其實,在這以前,張德彝更為直接,他將Chinatown直譯為"中國城",如《航海述奇》(1866年):"抵安南國,即越南交趾國……再西北距四十餘里,有'中國城',因有數千華人在彼貿易,故名。"

1930年蔡運辰《旅俄日記》:"飯後再赴旅館,新章五時亦至,候余甚久,公事畢,同游中國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牆高底,完全華式,華人名之曰中國城。"今人李歐梵有一篇有關唐人街的隨筆,題目就叫《美國的"中國城"--唐人街隨筆》(1975年),文章說:"唐人街是老華僑的溫床、新華僑的聚會所。也是美國人眼裡的小中國。也許我們應該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乾脆稱它為中國城(Chinatown),可能更恰當一點。"

"唐人街"還是要比"中國城"常用。中國人的歷史情結很深。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稱自己是"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便稱為"唐人街"。

形成

唐人街的形成,是因為早期華人移居海外,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

在16世紀以前,唐人街主要分布在中國周邊的國家。19世紀初期,唐人街在美國和加拿大形成。19世紀中葉,唐人街遍及全世界。唐人街保持着中國的風俗習慣,講普通話或各省方言。這裡有中國百貨店,有中文的書店、學校、報社、華人社團,有中國式的廟宇、祠堂等。

隨着華僑華人的富裕,他們在海外的地位漸漸提高,新一代的華人移民會選擇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區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現華人人口遷離、人口老化的現象。2009年,很多地方,唐人街成了中華文化區的代名詞,華人聚居地的本意反而淡了。

美國最大的"唐人街"在舊金山。舊金山的"唐人街"始於1850年前後。當年開發美國西海岸的華工初來異國,人生地疏,言語不通,因此他們便集中住在一起,團結互助,休戚與共。起初,他們開設方便華工的小茶館、小飯鋪,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漸形成了華工生活區。後來,越來越多的當地人,也經常光顧這裡,他們稱這裡為"中國鎮",愛上了這裡的中國飯菜。後來,"唐人街"成了繁華街道,街上除了飲食業外,刺繡、中國古玩等也都在當地享有盛名。同時,唐人街辦起了華人子弟學校,從事中文教育,還有各種同鄉會、俱樂部、影劇院等,成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區。每逢春節,這裡均耍龍燈、舞獅子,爆竹聲中除舊歲,保留着中國傳統的種種風俗。 事實上,唐人街遍及世界許多地方,只是有的地方不這麼叫就是了。

興盛

在海外,與華僑華人聯繫最密切的一個詞,恐怕就是"唐人街"了。2000年來,隨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海外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的落地生根,唐人街也在發生變化:高檔公寓的興建、華埠的擴張、非華裔人群的入住以及唐人街社會功能的變化等等,都不禁引發了人們的思考。2000來,唐人街的變遷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成為一個新的話題。 在美國紐約的華埠,一幢幢嶄新的高級公寓正在拔地而起。已經有5棟高檔公寓在華埠建成,還有8棟正在興建中,這些公寓的價格平均為每平方英尺1000美元。唐人街以往一直被認為是中低層人群聚居的生活區,隨着一系列高檔公寓的落成,唐人街的形象也在發生改變。除了高檔公寓的興建,華埠的變化還體現在其界限的模糊上。2008的華埠已經向四面八方擴展。在紐約,北至小意大利區,南至河邊碼頭,西至蘇豪區,東至格林威治村。華人面孔和華人開設的商店、餐館逐漸"占領"了東城。華埠走向貴族化和向周邊地區擴張似乎已成為一種趨勢。不過,唐人街的變化還不僅僅如此。從最初的單純的居住區,到繁華的旅遊區和商業中心,唐人街的功能也在發生變化。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官方網站的"購物指引"一欄,安特衛普唐人街被推薦為值得一游的場所。

變化

功能的變化使得唐人街的消費群體發生了變化。安特衛普的唐人街是比利時第一條被正式命名的唐人街,地處安特衛普市中心,街道兩旁有40多家中國公司和商行。來往於此的商人和遊客逐漸成為其主要消費群體,他們或是到此品嘗中餐的美味,或是體驗東方文化的韻味。功能的變化還體現在經營業務的變化上。除了傳統的餐飲等行業,各地唐人街的華人也開始經營旅店、各種進出口業務、保險、會計事務所、專賣店、免稅店、影視商店等各項業務。商品種類也不再局限於經營中國商品,開始引進世界各地的商品,滿足華人以外的消費群體。唐人街的人群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是越來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長大的華僑華人走出唐人街,融入當地社會;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非華裔入住唐人街。他們中不乏專業人士,從事律師、醫生、設計師等工作。居住人群的變化必然會對原有的區域生態產生影響。

堅守

在唐人街里一直延續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模式。唐人街上,一塊塊漢字標牌,各種風味的中餐廳,以及出售中國傳統工藝品的商店隨處可見。超市里大到中國產的桌椅板凳,小到針頭線腦,一應俱全。到唐人街購物或是用餐,更是能體會到中國式的"人情味"。或許是因為都是北方老鄉,在買韭菜或是豆腐乾的時候,老闆總會額外的多添一點;或許是因為同是"黃面孔",餐桌上也常常會得到額外奉送的一大碗"例湯"。各種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也由華僑華人在唐人街上世代延續。在曼谷唐人街過春節,可以看到舞動的長龍瑞獅,虎鶴雙形拳、南拳等中國傳統武術表演;可以看到居民燒香點燭拜祖宗、拜神靈,祈求幸福與吉祥;可以看到"中國紅"染紅唐人街的各個角落;還可以品嘗到地道的中國年夜飯。濃郁的年味,恐怕連中國人也不能不為之驚嘆、感慨。對留學生和華僑華人來講,唐人街延續的是他們精神上的"根"。著名學者李歐梵曾著文描寫在美國的日子,文中就寫道:到了美國以後,住在距紐約不遠的一個小鎮上,紐約的"唐人街"成了我每月朝聖的新"麥加"。每一個月中,我總要抽空去一兩次,總在周六或周日,也是一早搭車去,看一兩場中國電影,吃一兩頓中國館子,到中國書店裡逛逛或買幾本書,也會覺得生活充實了不少。唐人街在我生活的邊緣,然而也往往會成為我心靈中的重鎮。出國已久的中國人,常常會不約而同地到唐人街買東西、吃館子,外國人每逢禮拜天上教堂,中國人則上唐人街。在外國人眼裡,唐人街是"小中國",它延續的是中華文化。對外國人來說,唐人街是認識中國的第一步。

=交流

唐人街的變化似乎不能避免。唐人街不可能只是一個封閉的、與當地社會完全隔絕的小圈子,它必然要受到西方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衝擊。而且,隨着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的落地生根,唐人街從社會文化的邊緣移向主流,唐人街發生的種種變化都是十分自然的。與此同時,生活或是曾經生活在唐人街上的華僑華人們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續着唐人街的精神或是文化。這使得變化了的唐人街依然具有強烈的文化識別特質。李歐梵說,如何在文化交匯中保持住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才是關鍵問題。從美國唐人街走出的新一代華僑就做了不少事情,他們訪問年老的華僑,拍攝唐人街的記錄片,並出版刊物。這在美國社會上產生了若干積極影響,不少大學紛紛成立"美籍華人"研究中心。當唐人街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時候,它就有了更為深遠的影響。唐人街的變化從一個角度折射出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足跡,從唐人街的發展、變遷可以看出華僑華人在求得自身發展的同時,為所在國的繁榮作出貢獻的點滴。

發展

華人移民人口結構的改變,形成社區經濟文化和社會交往狀態的改變:其一,由大陸移民開設的商店、超市、餐館和服務機構(如法律、會計、移民、職業介紹、醫療保險、保險、旅遊等)陸續增多,相應的,以大陸人士主導的社團組織也相繼出現,並在社區內有了一定的發言權;其二,華人媒體的變化,幾家華語電視台為了吸引大陸移民觀眾,都增加了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播放內容;其三,社區中人際關係的變化,隨着大陸移民的奮力拚搏,在生活和工作上開始站穩腳跟,事業上有所成就,以及大陸留學生陸續取得大學學位,創業有成,逐漸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其四,華裔人口的增長促使華裔政治影響力日益提高。

相關視頻

為什麼國外中國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而不是叫漢人街?

參考資料